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论文

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14-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4-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3 创新点第17-18页
第2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8-23页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新界定第18-20页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依据第20-23页
        2.2.1 资源稀缺论第20-21页
        2.2.2 复杂系统论第21页
        2.2.3 可持续发展论第21-23页
第3章 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现状第23-35页
    3.1 资源状况第23-27页
        3.1.1 土地资源状况第23-25页
        3.1.2 水资源状况第25-26页
        3.1.3 能源状况第26-27页
    3.2 环境状况第27-30页
        3.2.1 环境压力状况第27-29页
        3.2.2 环境支撑状况第29-30页
    3.3 社会状况第30-35页
        3.3.1 教育状况第30-31页
        3.3.2 医疗卫生状况第31-33页
        3.3.3 社会保障状况第33页
        3.3.4 经济支撑状况第33-35页
第4章 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与分析第35-50页
    4.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5-37页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5-36页
        4.1.2 指标体系构建说明第36-37页
    4.2 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第37-44页
        4.2.1 评价方法第37-38页
        4.2.2 数学模型建立第38-39页
        4.2.3 计算过程及结果第39-44页
    4.3 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第44-50页
        4.3.1 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第44-47页
        4.3.2 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第47-50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50-55页
    5.1 主要结论第50-51页
    5.2 对策建议第51-55页
        5.2.1 避免短板效应,发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第51页
        5.2.2 运用经济手段,降低承载力负荷第51-52页
        5.2.3 挖掘承载力潜力,扩充承载要素支撑容量第52-53页
        5.2.4 缩小区域差距,提升社会承载力第53页
        5.2.5 完善制度创新,推进四城市承载力协同提升第53-54页
        5.2.6 发挥公众力量,全民参与“绿色崛起”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表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电极在电化学法去除水体铅离子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液膜空化热特性及微尺度效应对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