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机截割头设计及有限元仿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掘进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截割头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掘进机截割头结构分析与评价指标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截割头结构分析 | 第19-28页 |
2.2.1 截割头截齿包络线 | 第19-20页 |
2.2.2 截割头截齿螺旋线 | 第20-23页 |
2.2.3 截割头截齿圆周角 | 第23-24页 |
2.2.4 截割头截齿安装角度 | 第24-28页 |
2.3 截割头截割性能评价指标 | 第28-32页 |
2.3.1 截割头及截齿载荷 | 第29-30页 |
2.3.2 截割头载荷波动 | 第30-31页 |
2.3.3 截割头比能耗 | 第31页 |
2.3.4 截割头截割产尘量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掘进机截割头设计软件开发与截割性能分析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截齿排布软件开发及性能分析 | 第33-37页 |
3.2.1 截齿排布设计流程 | 第33-34页 |
3.2.2 截齿排布界面 | 第34页 |
3.2.3 绘制截齿排布图 | 第34-35页 |
3.2.4 输出截齿位置 | 第35-37页 |
3.3 切削图软件开发及性能分析 | 第37-43页 |
3.3.1 切削图界面 | 第37-38页 |
3.3.2 绘制切削图 | 第38-41页 |
3.3.3 偏载系数 | 第41-43页 |
3.4 截割头评价指标软件开发及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3.5.1 截割头载荷分析 | 第44页 |
3.5.2 截割比能耗分析 | 第44-45页 |
3.5.3 截割产尘量分析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掘进机截割头有限元仿真建模及结果分析 | 第46-62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截割头及截齿截割煤岩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2.1 单齿截割煤岩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2.2 截割头截割煤岩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3 有限元前处理 | 第48-50页 |
4.3.1 材料设置 | 第48-49页 |
4.3.2 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4.3.3 截割头及截齿有限元建模 | 第50页 |
4.4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61页 |
4.4.1 单齿截割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4.4.2 截割头整体截割仿真分析 | 第56-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混凝土压缩实验及现场截割假岩壁实验 | 第62-69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混凝土压缩实验 | 第62-66页 |
5.2.1 压缩实验目的 | 第62页 |
5.2.2 压缩实验仪器设备 | 第62-63页 |
5.2.3 压缩实验原理 | 第63页 |
5.2.4 压缩实验步骤 | 第63-64页 |
5.2.5 压缩实验结果 | 第64-66页 |
5.3 掘进机假岩壁截割实验 | 第66-68页 |
5.3.1 假岩壁截割实验目的 | 第66页 |
5.3.2 假岩壁截割实验仪器设备 | 第66页 |
5.3.3 假岩壁截割实验步骤 | 第66-67页 |
5.3.4 假岩壁截割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