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4-6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第一部分 单位犯罪主体的争议 | 第8-15页 |
| 一、单位犯罪主体否定说 | 第8-9页 |
| 二、单位犯罪主体肯定说 | 第9-11页 |
| 三、单位能够成为犯罪主体的法律依据 | 第11-15页 |
| 第二部分 单位犯罪主体的内涵 | 第15-27页 |
| 一、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 | 第15-19页 |
|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 第19-23页 |
| 三、单位犯罪主体的法定种类 | 第23-27页 |
| 第三部分 特殊形式单位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分析 | 第27-37页 |
| 一、个人独资企业 | 第27-28页 |
| 二、普通合伙企业 | 第28-29页 |
| 三、国家机关 | 第29-31页 |
| 四、单位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 | 第31-33页 |
| 五、承包单位 | 第33-34页 |
| 六、筹建中的单位 | 第34-35页 |
| 七、犯罪后被合并、分立、解散、撤销的单位 | 第35-37页 |
| 结论 | 第37-39页 |
| 注释 | 第39-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论文摘要 | 第45-48页 |
| Abstract | 第48-50页 |
| 后记 | 第51-52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