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贡献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 | 第17-33页 |
2.1 组播技术简介和发展历史 | 第17-24页 |
2.1.1 组播协议体系的整体结构 | 第17-18页 |
2.1.2 组播地址机制 | 第18-20页 |
2.1.3 组播成员管理 | 第20-21页 |
2.1.4 组播报文转发 | 第21-22页 |
2.1.5 域内组播路由协议 | 第22-24页 |
2.1.6 组播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24页 |
2.2 安全组播及标准 | 第24-25页 |
2.3 安全组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2.3.1 组播的密钥管理 | 第25-26页 |
2.3.2 组播的源认证 | 第26-27页 |
2.4 国内外的源认证方案研究 | 第27-31页 |
2.4.1 基于消息认证码(MAC,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的认证方案 | 第27-28页 |
2.4.2 基于签名分摊(Signature Amortization)的认证方案 | 第28-30页 |
2.4.3 基于图论(Graph-Based)的认证方案 | 第30页 |
2.4.4 基于增删码(Erasure Codes)的认证方案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安全组播体系结构的研究 | 第33-41页 |
3.1 基本安全服务 | 第33-34页 |
3.2 Iolus 组播框架的研究 | 第34-36页 |
3.3 新的安全组播框架version-based SMI | 第36-40页 |
3.3.1 密钥产生和分发 | 第36-37页 |
3.3.2 数据传输 | 第37-38页 |
3.3.3 对SMI 的扩展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哈稀链和认证树的组播源认证研究 | 第41-56页 |
4.1 哈稀链(Hashing Chain)方案 | 第41-42页 |
4.2 认证树(Merkle Tree)方案 | 第42-43页 |
4.3 新方案-HMSA(Hybrid Multicast Source Authentication)方案 | 第43-44页 |
4.3.1 消息包的认证过程 | 第43-44页 |
4.3.2 消息包的验证过程 | 第44页 |
4.4 HMSA 的性能分析 | 第44-47页 |
4.4.1 性能参数分析 | 第45-46页 |
4.4.2 与其他方案的比较 | 第46-47页 |
4.5 实验仿真及分析 | 第47-55页 |
4.5.1 网络包丢失模型分析 | 第47-49页 |
4.5.2 实验仿真分析 | 第49-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抗DOS 攻击的源认证方案——交错的TESLA | 第56-66页 |
5.1 Timed Efficient Stream Loss-Tolerant Authentication (TESLA)介绍 | 第56-58页 |
5.2 抗DOS 攻击的新方案——Interlaced TESLA | 第58-64页 |
5.2.1 Interlaced TESLA 方案的详述 | 第58-61页 |
5.2.2 Interlaced TESLA 方案的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5.2.3 对Interlaced TESLA 方案的扩展-减小认证延迟 | 第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66-67页 |
6.2 进一步工作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