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1 立题目的与依据 | 第16页 |
2 药物及主要成份简介 | 第16-19页 |
3 软胶囊剂型的分析 | 第19页 |
4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当飞利肝宁软胶囊中当药药材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0-3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0页 |
1.1 仪器 | 第20页 |
1.2 试药 | 第2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0-29页 |
2.1 当药提取物中龙胆苦苷的含量测定 | 第20-23页 |
2.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0-21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2.1.3 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1.4 方法学考察 | 第21-23页 |
2.2 当药提取物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 第23-25页 |
2.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3页 |
2.2.2 色谱条件 | 第23页 |
2.2.3 溶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4 方法学考察 | 第24-25页 |
2.3 当药不同部位中各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3.2 样品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2.4 当药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6-29页 |
2.4.1 索氏提取当药药材 | 第26页 |
2.4.2 正交实验设计(一) | 第26-27页 |
2.4.3 正交实验设计(二) | 第27-29页 |
2.4.4 验证试验 | 第29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9-32页 |
3.1 讨论 | 第29-31页 |
3.2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当飞利肝宁软胶囊的研究 | 第32-46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2页 |
1.1 仪器 | 第32页 |
1.2 试药 | 第3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2-43页 |
2.1 水飞蓟宾的含量测定 | 第32-37页 |
2.1.1 水飞蓟素原料药中水飞蓟宾的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2.1.2 当飞利肝宁胶囊中水飞蓟宾的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2.1.3 当飞利肝宁软胶囊中水飞蓟宾的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2.1.4 当飞利肝宁软胶囊中水飞蓟宾溶出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2.2 当飞利肝宁软胶囊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 第37-39页 |
2.2.1 色谱条件 | 第37页 |
2.2.2 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2.2.3 方法学考察 | 第37-38页 |
2.2.4 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2.3 当飞利肝宁软胶囊内容物的处方筛选 | 第39-41页 |
2.3.1 主药成分剂量的确定 | 第39页 |
2.3.2 基质的选择 | 第39-40页 |
2.3.3 基质用量的确定 | 第40页 |
2.3.4 丙二醇用量的确定 | 第40页 |
2.3.5 内容物处方及工艺 | 第40-41页 |
2.4 当飞利肝宁软胶囊体外溶出度考察 | 第41-43页 |
2.5 当飞利肝宁软胶囊的影响因素试验 | 第4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3-46页 |
3.1 讨论 | 第43-44页 |
3.2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水飞蓟素与当药活性成分齐墩果酸软胶囊的研究 | 第46-5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6-47页 |
1.1 仪器 | 第46页 |
1.2 试药 | 第46-4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7-56页 |
2.1 齐墩果酸钠盐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 第47-49页 |
2.2 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 第49-51页 |
2.2.1 软胶囊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2.2.2 软胶囊中齐墩果酸的溶出度测定 | 第50-51页 |
2.3 软胶囊中水飞蓟素溶出度的测定 | 第51-53页 |
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51-52页 |
2.3.2 线性范围 | 第52页 |
2.3.3 精密度试验 | 第52页 |
2.3.4 稳定性试验 | 第52页 |
2.3.5 回收率试验 | 第52-53页 |
2.3.6 含量测定 | 第53页 |
2.4 水飞蓟素与当药活性成分齐墩果酸软胶囊内容物的处方筛选 | 第53-54页 |
2.4.1 主药成分剂量的确定 | 第53页 |
2.4.2 处方及工艺的确定 | 第53-54页 |
2.5 软胶囊体外溶出度考察 | 第54-56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6-58页 |
3.1 讨论 | 第56-57页 |
3.2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当药活性成分齐墩果酸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58-7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8页 |
1.1 仪器 | 第58页 |
1.2 试药与动物 | 第5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8-68页 |
2.1 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58-59页 |
2.2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 | 第59页 |
2.3 齐墩果酸体内测定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第59-62页 |
2.3.1 液质条件的选择 | 第59页 |
2.3.2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59页 |
2.3.3 专属性考察 | 第59-61页 |
2.3.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61页 |
2.3.5 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 | 第61-62页 |
2.3.6 回收率试验 | 第62页 |
2.3.7 稳定性试验 | 第62页 |
2.4 药物动力学研究试验结果 | 第62-68页 |
2.4.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62-64页 |
2.4.2 非隔室模型拟合统计结果 | 第64-66页 |
2.4.3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66-67页 |
2.4.4 药动学参数t-检验 | 第67-6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68-70页 |
3.1 讨论 | 第68页 |
3.2 小结 | 第68-70页 |
全文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发表文章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