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言 | 第5-9页 |
| 1.1 张五常之谜 | 第5-7页 |
| 1.2 论述范围 | 第7-9页 |
| 2 机会集合视角 | 第9-18页 |
| 2.1 有待考察的约束条件 | 第9-12页 |
| 2.1.1 选择行为 | 第9-11页 |
| 2.1.2 合约选择 | 第11页 |
| 2.1.3 制度安排 | 第11-12页 |
| 2.2 机会扩展与人类福利 | 第12-18页 |
| 2.2.1 机会集合的信息基础 | 第12-14页 |
| 2.2.2 机会分配中的机会最大化与机会平等 | 第14-18页 |
| 3 机会扩展与内生自由 | 第18-31页 |
| 3.1 机会集合的价值 | 第18-22页 |
| 3.1.1 流动性偏好 | 第18-20页 |
| 3.1.2 选择自由 | 第20-21页 |
| 3.1.3 机会集合的另一自由价值--解放价值 | 第21-22页 |
| 3.2 内生自由假说 | 第22-31页 |
| 3.2.1 自由的内涵 | 第22-24页 |
| 3.2.2 强制与强制成本 | 第24-27页 |
| 3.2.3 内生自由 | 第27-29页 |
| 3.2.4 内生自由与公共政策 | 第29-31页 |
| 4 作为自由测度的机会集合 | 第31-39页 |
| 4.1 数量准则(Cardinality Rule) | 第31-33页 |
| 4.2 基于偏好的测量方法(Preference-based Approach) | 第33-36页 |
| 4.3 基于总福利的测量方法(overall well-being-based Approach) | 第36-37页 |
| 4.4 机会集合测量方法的反思 | 第37-39页 |
| 5 结束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