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高强化活塞内冷油腔振荡冷却效果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活塞主要冷却方式第9-12页
        1.2.1 自由喷射冷却法第9-10页
        1.2.2 振荡冷却法第10-11页
        1.2.3 强制振荡冷却法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1 内冷油腔结构形状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内冷油腔振荡冷却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3 内冷油腔振荡冷却数值计算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活塞冷却分析与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第16-28页
    2.1 活塞冷却分析的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1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第16-18页
        2.1.2 振荡冷却的基本方程第18-19页
    2.2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第19-26页
        2.2.1 FLUENT软件简介第19-20页
        2.2.2 湍流模型第20-22页
        2.2.3 多相流模型第22-24页
        2.2.4 动网格模型第24-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内冷油腔形状对振荡冷却效果的研究第28-40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8-31页
        3.2.1 几何模型第28-29页
        3.2.2 网格划分第29-31页
    3.3 计算模型参数设置第31-34页
        3.3.1 计算区域尺寸设置第31页
        3.3.2 材料属性设置第31页
        3.3.3 边界条件设置第31-32页
        3.3.4 动网格设置第32-33页
        3.3.5 求解器设置第33页
        3.3.6 初始化设置第33-34页
    3.4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34-35页
    3.5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35-37页
        3.5.1 不同曲轴转角下三种油腔结构振荡冷却效果对比第35-36页
        3.5.2 不同转速下三种油腔振荡冷却效果的对比第36-37页
        3.5.3 不同行程下三种油腔振荡冷却效果的对比第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40页
第4章 液滴形内冷油腔振荡冷却效果的研究第40-50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0页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4.3.1 机油振荡流动瞬态分布规律第40-42页
        4.3.2 不同曲轴转角下壁面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第42-43页
        4.3.3 转速对振荡冷却效果的影响第43-44页
        4.3.4 行程对振荡冷却效果的影响第44页
        4.3.5 充油率对振荡冷却效果的影响第44-45页
    4.4 正交分析第45-48页
        4.4.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第45-46页
        4.4.2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的确定第46页
        4.4.3 正交试验的模拟结果分析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56-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RP管—混凝土—钢管组合柱轴压性能分析
下一篇:X射线纳秒时间分辨探测器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