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机械与仪器、设备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复合载荷下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变形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引言第8-9页
        1.1.1 压水堆一回路辅助管道概述第8-9页
    1.2 棘轮效应第9-11页
    1.3 多轴棘轮本构模型第11-14页
        1.3.1 Armstrong-Frederick 动态恢复模型第11-12页
        1.3.2 Chaboche 模型第12页
        1.3.3 Ohno-Wang 模型第12-13页
        1.3.4 混合模型第13-14页
    1.4 承压弯管棘轮效应第14-16页
    1.5 棘轮边界的确定方法第16页
    1.6 本文的工作及研究意义第16-18页
        1.6.1 本文工作第16-17页
        1.6.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外壁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的试验研究第18-28页
    2.1 实验装置与测试系统第18-21页
        2.1.1 弯管材料与规格第18-19页
        2.1.2 试验装置与测试系统第19-20页
        2.1.3 实验载荷与布片方案第20-21页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第21-27页
        2.2.1 完整结构弯管的棘轮效应第21-23页
        2.2.2 外壁外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效应第23-25页
        2.2.3 外壁顶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效应第25-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外壁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分析与预测第28-45页
    3.1 典型随动强化模型的模型参数确定第28-30页
        3.1.1 Chaboche 模型第28-30页
        3.1.2 Chen-Jiao-Kim 模型第30页
    3.2 弯管棘轮应变分析及本构模型的确定第30-39页
        3.2.1 弯管棘轮应变分析第31-32页
        3.2.2 外壁外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分析第32-35页
        3.2.3 外壁顶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分析第35-37页
        3.2.4 外壁内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分析第37-39页
    3.3 减薄深度对管道棘轮效应的影响第39-42页
        3.3.1 外壁外缘线减薄深度对管道棘轮效应的影响第39-40页
        3.3.2 外壁顶线减薄深度对管道棘轮效应的影响第40-41页
        3.3.3 外壁内缘线减薄深度对管道棘轮效应的影响第41-42页
    3.4 相同内压不同循环弯曲载荷时的棘轮效应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内壁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分析与预测第45-55页
    4.1 内壁外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分析第45-48页
        4.1.1 内壁外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有限元模型和定性分析第45-46页
        4.1.2 CJK 模型对内壁外缘线局部减薄弯管的棘轮应变预测第46-47页
        4.1.3 减薄深度对外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效应的影响第47-48页
    4.2 内壁顶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分析第48-51页
        4.2.1 内壁顶线局部减薄弯管有限元模型和定性分析第48-49页
        4.2.2 CJK 模型对内壁顶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的预测第49-50页
        4.2.3 减薄深度对顶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效应的影响第50-51页
    4.3 内壁内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分析第51-54页
        4.3.1 内壁内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有限元模型和定性分析第51-52页
        4.3.2 CJK 模型对内壁内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应变的预测第52-53页
        4.3.3 减薄深度对内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效应的影响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内压弯管棘轮边界的确定第55-62页
    5.1 棘轮边界的规范确定方法第55-58页
        5.1.1 ASME/EN13445-3 规范第55-56页
        5.1.2 Effciency diagram rule(RCC-MR)第56-57页
        5.1.3 C-TDF 方法第57页
        5.1.4 几种方法的评估第57-58页
    5.2 恒定内压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弯管棘轮边界确定第58-60页
        5.2.1 完整结构和内外壁外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边界的确定第58页
        5.2.2 外壁顶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边界的确定第58-59页
        5.2.3 外壁内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边界的确定第59页
        5.2.4 内壁顶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边界的确定第59页
        5.2.5 内壁内缘线局部减薄弯管棘轮边界的确定第59-60页
        5.2.6 局部减薄弯管棘轮边界比较第60页
    5.3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2+/Fe3+与硫酸盐还原菌协同去除Cu2+和Zn2+的研究
下一篇:钐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的优化和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