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9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9-17页 |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 第9页 |
| 1.2.2 无线传感器节点结构 | 第9-11页 |
|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 | 第11-12页 |
| 1.2.4 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1.2.5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 第13页 |
| 1.2.6 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 第13-15页 |
| 1.2.7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 第15-17页 |
|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 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 第19-31页 |
| 2.1 路由协议概述 | 第19页 |
| 2.2 平面路由协议 | 第19-21页 |
| 2.2.1 Flooding 与 Gossiping | 第19-20页 |
| 2.2.2 SPIN | 第20-21页 |
| 2.2.3 DD | 第21页 |
| 2.3 分簇路由协议 | 第21-27页 |
| 2.3.1 LEACH | 第23-24页 |
| 2.3.2 LEACH-C | 第24页 |
| 2.3.3 PEGASIS | 第24-25页 |
| 2.3.4 TEEN | 第25-26页 |
| 2.3.5 DEEC | 第26页 |
| 2.3.6 HEED | 第26-27页 |
| 2.4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评价指标 | 第27-29页 |
| 2.5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设计要求 | 第29-3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基于 HEED 的网络分簇算法研究 | 第31-45页 |
| 3.1 算法背景 | 第31-32页 |
| 3.2 网络模型及相关定义 | 第32-33页 |
| 3.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 | 第32页 |
| 3.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模型 | 第32-33页 |
| 3.3 初始概率改进 | 第33-36页 |
| 3.3.1 迭代次数分析 | 第33-34页 |
| 3.3.2 迭代能耗分析 | 第34-35页 |
| 3.3.3 改进的初始概率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 3.4 孤儿节点 | 第36-37页 |
| 3.5 HEED-CHOP 路由协议描述 | 第37-39页 |
| 3.6 HEED-CHOP 实验仿真 | 第39-43页 |
| 3.6.1 簇头分布 | 第40-41页 |
| 3.6.2 簇头数量 | 第41-42页 |
| 3.6.3 分簇算法收敛速度 | 第42-43页 |
| 3.6.4 簇头能耗 | 第43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4 负载均衡的簇间路由协议研究 | 第45-55页 |
| 4.1 算法背景 | 第45页 |
| 4.2 网络模型及相关定义 | 第45-46页 |
| 4.3 簇头负载均衡树的建立 | 第46-48页 |
| 4.4 轮换转发策略 | 第48-51页 |
| 4.5 仿真验证 | 第51-54页 |
| 4.5.1 轮换转发策略验证 | 第51-53页 |
| 4.5.2 ICLE 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5 总结 | 第55-56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55页 |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 第61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1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1页 |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奖学金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