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思路、结构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结构 | 第12页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4 预期结果、本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 第13-15页 |
1.4.1 预期结果 | 第13页 |
1.4.2 本研究的特点 | 第13页 |
1.4.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15页 |
2 金融深化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5页 |
2.2 金融深化理论的产生 | 第15-21页 |
2.2.1 戈德史密斯论证金融发展的规律性 | 第15-16页 |
2.2.2 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深化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21页 |
2.2.3 金融深化理论的不足 | 第21页 |
2.3 90年代以来金融深化理论的新发展 | 第21-25页 |
2.3.1 麦金龙的经济市场化的次序 | 第21-22页 |
2.3.2 斯帝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 | 第22-23页 |
2.3.3 金融发展理论的其他最新发展 | 第23-25页 |
3 国外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市场失效经验研究 | 第25-32页 |
3.1 什么是市场失效 | 第25-26页 |
3.2 东亚金融危机中的市场失效 | 第26-27页 |
3.3 从东亚金融危机看金融深化进程中市场失效的机制 | 第27-32页 |
3.3.1 金融体系的外部性问题 | 第28-29页 |
3.3.2 金融体系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 第29-31页 |
3.3.3 金融体系的垄断特性 | 第31页 |
3.3.4 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 | 第31-32页 |
4 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市场失效机制研究 | 第32-57页 |
4.1 中国的金融抑制 | 第32-36页 |
4.1.1 金融抑制 | 第32页 |
4.1.2 中国是否存在金融抑制 | 第32-36页 |
4.2 中国的金融深化 | 第36-44页 |
4.2.1 金融深化 | 第36页 |
4.2.2 判断金融深化的标准 | 第36页 |
4.2.3 中国金融深化的程度 | 第36-44页 |
4.3 金融深化进程中市场失效的表现 | 第44-49页 |
4.3.1 银行效率 | 第45-48页 |
4.3.2 股票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 | 第48页 |
4.3.3 国债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 | 第48-49页 |
4.4 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市场失效的机制 | 第49-57页 |
4.4.1 市场自身缺陷下的金融市场失效的原因 | 第49-51页 |
4.4.2 市场不发达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失效的原因 | 第51-54页 |
4.4.3 市场机制的失效 | 第54-57页 |
5 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市场制度建设 | 第57-61页 |
5.1 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制和股份制的产权制度改革 | 第57-58页 |
5.2 转化政府职能 | 第58-59页 |
5.3 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 第59页 |
5.4 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监管模式 | 第59页 |
5.5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59-60页 |
5.6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60-61页 |
6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