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选题的依据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2章 “五四”时期毛泽东教育实践活动 | 第13-19页 |
| ·开办工人夜学提倡平民教育 | 第13-14页 |
| ·成立新民学会组织勤工俭学 | 第14-15页 |
| ·主编《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 | 第15页 |
| ·尝试工读计划实践新村主义 | 第15-16页 |
| ·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践行新式教育理念 | 第16-17页 |
| ·担任附小主事改革教学体制 | 第17-19页 |
| 第3章 “五四”时期毛泽东教育思想探源 | 第19-28页 |
| ·早年读书生活 | 第19-21页 |
| ·郑观应《盛世危言》的影响 | 第19-20页 |
| ·梁启超《新民丛报》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早年自修读书的影响 | 第21页 |
| ·中西文化的吸收与扬弃 | 第21-24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1-22页 |
| ·西方文化的吸收 | 第22-24页 |
| ·良师启蒙 | 第24-28页 |
| ·一代师表——杨昌济 | 第25-26页 |
| ·教育学教师的楷模——徐特立 | 第26-28页 |
| 第4章 “五四”时期毛泽东教育思想内涵 | 第28-33页 |
| ·教育与社会改造 | 第28-29页 |
| ·“性本善”:教育救国论的立足点 | 第28页 |
| ·人格主义:教育救国论的核心 | 第28-29页 |
| ·个性解放:教育救国论的着力点 | 第29页 |
| ·三育并重,身心并完 | 第29-30页 |
| ·学习与劳动相结合 | 第30-31页 |
| ·实践与理论相一致 | 第31-32页 |
| ·针对学员的实际水平讲课 | 第31页 |
| ·设置切合实际斗争需要的课程 | 第31-32页 |
| ·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32页 |
| ·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 第32-33页 |
| 第5章 “五四”时期毛泽东救国思想演变的轨迹 | 第33-40页 |
| ·立志教育救国 | 第33-35页 |
| ·接触教育救国论 | 第33-34页 |
| ·信仰教育救国论 | 第34-35页 |
| ·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 | 第35-40页 |
| ·两次北京之行,使毛泽东放弃了教育救国论 | 第36-37页 |
| ·良师益友的指导与帮助是早年毛泽东转变救国道路的关键 | 第37-38页 |
| ·实践的失败是早年毛泽东放弃教育救国论的根本原因 | 第38-40页 |
| 第6章 “五四”时期毛泽东教育实践的当代意义 | 第40-45页 |
| ·“五四”时期毛泽东教育实践探索历程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 第40-42页 |
| ·树立崇高理想——“改造中国与世界” | 第40页 |
| ·努力完善自我——“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 | 第40-41页 |
| ·积极投身实践——“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 | 第41-42页 |
| ·“五四”时期毛泽东教育实践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义 | 第42-45页 |
| ·我国职业教育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时代特征 | 第42-43页 |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