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0-11页 |
1.2.2 国外文献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文献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1 文章的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文章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 第16-19页 |
2.1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背景 | 第16页 |
2.2 制度的内涵及构成 | 第16-17页 |
2.3 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 | 第17-18页 |
2.4 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式 | 第18-19页 |
第3章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机制分析 | 第19-28页 |
3.1 机制分析的一般框架 | 第19-21页 |
3.1.1 对制度历史起点的分析 | 第19-20页 |
3.1.2 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第20页 |
3.1.3 利益集团的互动 | 第20页 |
3.1.4 制度最终形态的分析 | 第20-21页 |
3.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机制分析 | 第21-24页 |
3.2.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起点 | 第21页 |
3.2.2 政府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作用分析 | 第21-22页 |
3.2.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各利益集团的互动与博弈 | 第22-23页 |
3.2.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最终形态 | 第23-24页 |
3.3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机制分析 | 第24-28页 |
3.3.1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界定 | 第24页 |
3.3.2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起点 | 第24-25页 |
3.3.3 政府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作用分析 | 第25-26页 |
3.3.4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各利益集团的互动与博弈 | 第26-27页 |
3.3.5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终形态 | 第27-28页 |
第4章 对我国当前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28-33页 |
4.1 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 | 第28页 |
4.2 同时代和国情的适应性 | 第28-29页 |
4.3 制度的有效性 | 第29-31页 |
4.4 制度的可持续性 | 第31-33页 |
第5章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33-40页 |
5.1 以公平正义可持续作为改革的指导理念与价值取向 | 第33-35页 |
5.1.1 公平正义可持续的内涵 | 第33-34页 |
5.1.2 公平正义可持续作为指导理念与价值取向的依据 | 第34页 |
5.1.3 实现以效率为导向到以公平正义可持续为导向的转变 | 第34-35页 |
5.2 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 第35-40页 |
5.2.1 顶层设计的原因 | 第35-36页 |
5.2.2 顶层设计之一:制度并轨 | 第36-37页 |
5.2.3 顶层设计之二:全国统筹 | 第37-38页 |
5.2.4 顶层设计之三:个人名义账户制的引入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