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风险防范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1.2.1 关于股权众筹的理论 | 第9-10页 |
| 1.2.2 关于股权众筹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 第10-11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1-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3.3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 2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综述 | 第14-25页 |
| 2.1 股权众筹平台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2.2 股权众筹平台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 第14-17页 |
| 2.2.1 股权众筹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 2.2.2 股权众筹发展的意义 | 第15-16页 |
| 2.2.3 股权众筹与传统金融比较分析 | 第16-17页 |
| 2.3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运作模式及运作流程 | 第17-19页 |
| 2.3.1 “领投+跟投”模式及运作流程 | 第17-18页 |
| 2.3.2 “合投”模式及运作流程 | 第18-19页 |
| 2.4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 | 第19-20页 |
| 2.5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20-25页 |
| 2.5.1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数量 | 第20-21页 |
| 2.5.2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筹资状况 | 第21-24页 |
| 2.5.3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地域分布 | 第24页 |
| 2.5.4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阳光化 | 第24-25页 |
| 3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风险分析 | 第25-33页 |
| 3.1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风险的生成机理 | 第25-26页 |
| 3.1.1 内在生成机理 | 第25-26页 |
| 3.1.2 外在生成机理 | 第26页 |
| 3.2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风险的主要类型 | 第26-33页 |
| 3.2.1 宏观层面的风险 | 第26-28页 |
| 3.2.2 微观层面的风险 | 第28-33页 |
| 4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风险的案例分析及实证分析 | 第33-48页 |
| 4.1 案例分析:人人投的风险及防范分析 | 第33-41页 |
| 4.1.1 准备阶段的风险及防范分析 | 第35-37页 |
| 4.1.2 融资阶段的风险及防范分析 | 第37-38页 |
| 4.1.3 投后阶段的风险及防范分析 | 第38-40页 |
| 4.1.4 人人投风险防范的启示 | 第40-41页 |
| 4.2 实证分析:股权众筹项目成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 4.2.1 理论与假设 | 第41-44页 |
| 4.2.2 研究设计 | 第44-46页 |
| 4.2.3 实证结果与启示 | 第46-48页 |
| 5 我国股权众筹平台风险防范对策及建议 | 第48-52页 |
| 5.1 完善项目审核制度 | 第48-49页 |
| 5.2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49-51页 |
| 5.2.1 建立分层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 第49页 |
| 5.2.2 构建信息交互体系 | 第49-50页 |
| 5.2.3 完善退出机制和投后管理服务 | 第50-51页 |
| 5.3 构建众筹生态圈 | 第51页 |
| 5.4 发展多样化盈利模式,扩大盈利来源 | 第51-52页 |
| 5.5 加强内部员工管理,提高员工专业化水平 | 第52页 |
| 6 小结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