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公交调查主要内容与采用方法 | 第16-25页 |
2.1 交通调查简述 | 第16-20页 |
2.1.1 交通调查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交通调查主要数据 | 第16-17页 |
2.1.3 OD 调查简介 | 第17-19页 |
2.1.4 公交调查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2 现有公交客流调查方法研究 | 第20-22页 |
2.2.1 城市居民公交出行间接调查法 | 第20-21页 |
2.2.2 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直接调查法 | 第21页 |
2.2.3 现有公交客流 OD 获得方法 | 第21-22页 |
2.3 现有公交客流调查方法缺点分析 | 第22-23页 |
2.4 研究主要问题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公交乘客辨识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31页 |
3.1 辨识指标的选取 | 第25-28页 |
3.1.1 辨识指标的特点 | 第25-26页 |
3.1.2 辨识指标选取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3.1.3 辨识指标的确定 | 第26-27页 |
3.1.4 指标判别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3.2 辨识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公交乘客辨识指标匹配方法 | 第31-43页 |
4.1 模糊匹配介绍 | 第31-33页 |
4.1.1 模糊概念 | 第31页 |
4.1.2 模糊理论概述 | 第31-32页 |
4.1.3 模糊匹配的原理 | 第32页 |
4.1.4 模糊匹配方法的应用 | 第32-33页 |
4.2 模糊匹配方法在公交乘客辨识指标匹配中的应用 | 第33-42页 |
4.2.1 算法概述 | 第33-34页 |
4.2.2 算法流程 | 第34-41页 |
4.2.3 算法讨论 | 第41-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43-52页 |
5.1 数据收集 | 第43页 |
5.2 应用辨识指标定义上下车乘客 | 第43-46页 |
5.2.1 运用辨识指标定义上下车乘客 | 第43-44页 |
5.2.2 基础数据数字化预处理 | 第44-46页 |
5.3 应用模糊匹配方法匹配上下车乘客 | 第46-50页 |
5.4 效果比较 | 第50-51页 |
5.4.1 方案比较 | 第50页 |
5.4.2 效果检验 | 第50-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2-53页 |
未来发展方向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