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小麦养分吸收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致谢第3-4页
中文摘要第4-9页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2 文献综述第10-24页
    §2.1 水肥两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10-11页
    §2.2 作物生长对土壤水肥耦联的响应第11-17页
        §2.2.1 根系生长对水肥耦联的响应第11-12页
        §2.2.2 地上部对水肥耦联的响应第12页
        §2.2.3 作物养分吸收对水肥耦联的响应第12-14页
        §2.2.4 作物生理指标对水肥耦联的响应第14-15页
        §2.2.5 作物生产力对土壤水肥耦联的响应第15-16页
        §2.2.6 作物水肥利用对土壤水肥状况的响应第16-17页
    §2.3 关于水分调控技术的研究第17-23页
        §2.3.1 水分调控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7-18页
        §2.3.2 秸秆覆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第18-22页
            §2.3.2.1 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第18-19页
            §2.3.2.2 保持水土,改善土壤供水状况第19-20页
            §2.3.2.3 调节土壤温度效应第20页
            §2.3.2.4 调节土壤pH第20页
            §2.3.2.5 抑制农田杂草效应第20-21页
            §2.3.2.6 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第21页
            §2.3.2.7 秸秆覆盖的农田防护效应第21-22页
        §2.3.3 秸秆覆盖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第22页
        §2.3.4 秸秆覆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23页
            §2.3.4.1 他感效应产生的负面效应第22页
            §2.3.4.2 秸秆覆盖时的施肥问题第22-23页
            §2.3.4.3 覆盖量和覆盖时间第23页
            §2.3.4.4 秸秆覆盖有可能引起病虫害滋生第23页
    §2.4 结语第23-24页
§3 试验方法第24-26页
    §3.1 大田试验第24-25页
        §3.1.1 试验设计第24页
        §3.1.2 测定项目第24-25页
    §3.2 室内模拟试验第25-26页
        §3.2.1 试验设计第25页
        §3.2.2 测定项目第25-26页
    §3.3 分析方法第26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6-47页
    §4.1 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效应分析第26-35页
        §4.1.1 不同处理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及其分配的动态分析第26-28页
            §4.1.1.1 地上部干物质的变化规律第26-27页
            §4.1.1.2 不同处理冬小麦各部位同化产物累积与运转量变化第27-28页
        §4.1.2 不同处理冬小麦养分累积动态第28-32页
            §4.1.2.1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养分累积的动态变化第28-30页
            §4.1.2.2 养分积累的动态模式及分析第30页
            §4.1.2.3 氮、磷、钾的再转运及分配第30-32页
        §4.1.3 冬小麦产量和构成因素分析第32-34页
        §4.1.4 不同处理的肥料利用率分析第34页
        §4.1.5 不同处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分析第34-35页
    §4.2 水肥调控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作用机理分析第35-47页
        §4.2.1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与产量关系第35-38页
            §4.2.1.1 不同处理土壤NO_3~--N含量的变化特征第35-36页
            §4.2.1.2 不同含水量下覆盖和施氮土壤中NO_3~--N含量的变化第36-38页
        §4.2.2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第38-41页
        §4.2.3 不同处理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动态变化第41-42页
        §4.2.4 不同水肥措施对小麦生长的生理生化机制第42-47页
            §4.2.4.1 灌水、施氮和覆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42-43页
            §4.2.4.2 对蒸腾作用的影响第43-44页
            §4.2.4.3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第44-45页
            §4.2.4.4 气孔导度第45页
            §4.2.4.5 叶绿素含量第45-46页
            §4.2.4.6 硝酸还原酶的变化第46-47页
§5 结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遵义师范学院基建维修项目审计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下一篇:鹤山二中网上作业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