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问题的困境与马克思的突破
|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 第一章 近代主体的出场与困境 | 第10-23页 |
| 第一节 主体的出场 | 第10-13页 |
| 一、“我思”主体的凸显 | 第10-11页 |
| 二、复杂的“我思”主体 | 第11-12页 |
| 三、“我思”主体的困境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主体困境的聚焦 | 第13-17页 |
| 一、康德的先验主体 | 第13-15页 |
| 二、康德的实践主体 | 第15-16页 |
| 三、费希特的“自我”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主体困境的集成 | 第17-23页 |
| 一、“实体即主体”的绝对精神 | 第17-19页 |
| 二、绝对精神主体的解体 | 第19-20页 |
| 三、费尔巴哈对意识主体的颠覆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对近代主体问题困境的突破 | 第23-45页 |
| 第一节 超越单纯意识化的主体 | 第23-30页 |
| 一、超越自我意识主体 | 第23-25页 |
| 二、超越一般意识主体 | 第25-27页 |
| 三、构建现实感性主体 | 第27-30页 |
| 第二节 超越内在封闭主体 | 第30-37页 |
| 一、突破意识的内在主体 | 第30-32页 |
| 二、突破感性的内在主体 | 第32-35页 |
| 三、构建对象性的实践主体 | 第35-37页 |
| 第三节 超越凝固的现成主体 | 第37-45页 |
| 一、突破静态的现成主体 | 第37-40页 |
| 二、突破线性的单面主体 | 第40-42页 |
| 三、构建全面的历史生成主体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的主体学说及其现实意义 | 第45-58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对主体的几个表述 | 第45-50页 |
| 一、“现实的主体,即人” | 第45-47页 |
| 二、“主体,即社会” | 第47-48页 |
| 三、“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 第48-50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对主体的规定 | 第50-54页 |
| 一、能动性与受动性 | 第50-51页 |
| 二、实践性与历史性 | 第51-52页 |
| 三、现实性与超越性 | 第52-54页 |
| 第三节 突破主体问题困境的现实意义 | 第54-58页 |
| 一、社会存在的彰显 | 第54-55页 |
| 二、主体的需要与能力 | 第55-57页 |
| 三、现实的权益承担者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