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缓刑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一、缓刑制度的概述 | 第8-13页 |
(一) 缓刑的历史沿革 | 第8-9页 |
1、国外缓刑制度的起源及演进 | 第8-9页 |
2、国内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9页 |
(二) 缓刑的概念 | 第9-10页 |
(三) 缓刑制度的类型 | 第10-13页 |
二、缓刑制度的理论基础及价值 | 第13-19页 |
(一) 缓刑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教育刑思想 | 第13-14页 |
2、缓刑制度与刑罚谦抑思想之契合 | 第14-15页 |
3、刑事政策下的缓刑制度 | 第15页 |
(二) 缓刑制度的价值 | 第15-19页 |
1、缓刑制度具有人道性 | 第16页 |
2、缓刑可以弥补短期自由刑的缺陷 | 第16-17页 |
3、缓刑可以促进罪犯再社会化 | 第17页 |
4、缓刑节约国家行刑资源 | 第17-19页 |
三、我国缓刑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19-23页 |
(一) 形式条件 | 第19-20页 |
1、刑种条件 | 第19-20页 |
2、刑期条件 | 第20页 |
(二) 实质条件 | 第20-22页 |
1. 犯罪情节 | 第20-21页 |
2、悔罪表现 | 第21-22页 |
(三) 排除条件 | 第22-23页 |
四、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若干建议 | 第23-29页 |
(一) 关于我国缓刑适用条件 | 第23-24页 |
(二) 关于缓刑的监督机构和人员 | 第24-25页 |
(三) 关于缓刑考察方面的规定 | 第25-26页 |
(四) 关于缓刑的撤销 | 第26-29页 |
1、关于缓刑撤销的实体方面 | 第26-27页 |
2、关于缓刑撤销的程序方面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