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氧化应激 | 第10-15页 |
1.1.1 氧化应激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氧化应激状态下的活性氧物质 | 第10-11页 |
1.1.3 氧化应激中的抗氧化物质 | 第11-15页 |
1.2 抗氧化剂的历史进展 | 第15-18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18-21页 |
1.3.1 本论文所立足的天然结构——香豆素和 1,2,4-噁二唑 | 第18-20页 |
1.3.2 Baylis-Hillman 反应的简述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香豆素噁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3-46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45页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2.2 香豆素-1,2,4-噁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25-26页 |
2.2.3 香豆素类酰氯的合成 | 第26-30页 |
2.2.4 香豆素-1,2,4-噁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30-43页 |
2.2.5 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2.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香豆素噁二唑类化合物抑制过氧自由基引发 DNA 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46-57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5页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7页 |
3.2.2 具体操作 | 第47-48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3.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香豆素噁二唑类化合物抑制 Cu2+/GSH 引发的 DNA 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57-62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1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7页 |
4.2.2 具体操作 | 第57-58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4.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香豆素噁二唑类化合物捕获自由基性能的研究 | 第62-70页 |
5.1 引言 | 第62-6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3-69页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3页 |
5.2.2 具体操作 | 第63-64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5.2.3.1 动力学结果 | 第64-67页 |
5.2.3.2 热力学结果 | 第67-69页 |
5.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Baylis-Hillman 反应制备含有烯丙基醇结构的化合物 | 第70-77页 |
6.1 引言 | 第70-7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71-75页 |
6.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71-72页 |
6.2.2 Ethyl 2-(hydroxy(phenyl)methyl)acrylate (15)的合成 | 第72页 |
6.2.3 Ethyl 2-(hydroxy(4-methoxyphenyl)methyl)acrylate(16)的合成 | 第72-73页 |
6.2.4 Ethyl 2-(hydroxy(3-hydroxyphenyl)methyl)acrylate(17)的合成 | 第73-74页 |
6.2.5 Ethyl 2-(hydroxy(4-nitrophenyl)methyl)acrylate (18)的合成 | 第74页 |
6.2.6 Ethyl 2-(hydroxy(3-nitrophenyl)methyl)acrylate (19)的合成 | 第74-75页 |
6.2.7 Ethyl 2-(hydroxy(2-nitrophenyl)methyl)acrylate (20)的合成 | 第75页 |
6.3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 第86-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