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多酸簇纳米组装及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氧化 | 第12-26页 |
1.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第12-14页 |
1.1.1 多金属氧酸盐的发展 | 第12页 |
1.1.2 多金属氧酸盐的性质及应用 | 第12-14页 |
1.2 金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基于多酸簇稳定金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14-15页 |
1.2.2 纳米复合膜材料的制备 | 第15-18页 |
1.2.3 金纳米材料催化方面性质及应用 | 第18页 |
1.3 多酸簇在长链烷烃氧化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烷烃催化氧化体系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2章 MoS 稳定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2.2 测试仪器 | 第28页 |
2.2.3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28-29页 |
2.2.4 多层膜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2.3.1 Au@MoS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0-34页 |
2.3.1.1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 第30-31页 |
2.3.1.2 动态光散射(DLS) | 第31-32页 |
2.3.1.3 透射电镜(TEM)及 EDX 能谱 | 第32-33页 |
2.3.1.4 X-光电子能谱(XPS) | 第33-34页 |
2.3.2 Au@MoS 纳米线的制备 | 第34-35页 |
2.3.2.1 紫外可见光谱 | 第34页 |
2.3.2.2 透射电镜 | 第34-35页 |
2.4 金纳米球与 GO 的自组装薄膜制备与催化性质研究 | 第35-38页 |
2.4.1 复合膜的增长 | 第35-36页 |
2.4.2 复合膜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还原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3章 GO 与多酸稳定的金纳米粒子的多层组装及电催化活性 | 第40-56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3.2.2 测试仪器 | 第42页 |
3.2.3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2-43页 |
3.2.4 多层膜的制备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3.3.1 Au@P_5W_(30)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4页 |
3.3.2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 第44-46页 |
3.3.3 透射电镜 | 第46-47页 |
3.3.4 X-光电子能谱 | 第47-48页 |
3.3.5 X-射线衍射(XRD) | 第48-49页 |
3.3.6 动态光散射 | 第49-50页 |
3.4 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薄膜的制备与催化性质研究 | 第50-53页 |
3.4.1 复合膜的增长 | 第50-51页 |
3.4.2 X-光电子能谱 | 第51-52页 |
3.4.3 多层膜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还原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4章 多酸簇 SiW_(10)Ru_2作为十四烷烃绿色氧化催化剂活性研究 | 第56-68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62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6-58页 |
4.2.2 测试仪器 | 第58页 |
4.2.3 固相催化剂 SBA-15-Apts-SiW_(10)Ru_2的制备与表征 | 第58-61页 |
4.2.4 催化氧化十四烷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4.3.1 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2 固相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8-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