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机动车尾气浓度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机动车尾气危害 | 第12-14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 1.5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 2.1 机动车尾气排放研究 | 第18-21页 |
| 2.1.1 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 2.1.2 机动车尾气排放模型 | 第20-21页 |
| 2.2 机动车尾气扩散研究 | 第21-26页 |
| 2.2.1 实地测量 | 第22页 |
| 2.2.2 风洞实验 | 第22页 |
| 2.2.3 数值模拟 | 第22-23页 |
| 2.2.4 扩散模式 | 第23-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机动车尾气排放模型 | 第28-33页 |
| 3.1 数据准备 | 第28-29页 |
| 3.1.1 路网拓扑数据 | 第28-29页 |
| 3.1.2 交通状态信息 | 第29页 |
| 3.2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及车型比例 | 第29-31页 |
| 3.2.1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 | 第29-30页 |
| 3.2.2 机动车车型比例 | 第30-31页 |
| 3.3 中观排放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4 机动车尾气扩散模型 | 第33-52页 |
| 4.1 数据准备 | 第34页 |
| 4.2 大气污染扩散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 4.3 高斯扩散理论 | 第36-38页 |
| 4.3.1 连续点源高斯烟流扩散模式 | 第36页 |
| 4.3.2 连续线源高斯烟流扩散模式 | 第36-37页 |
| 4.3.3 点源烟团积分模式 | 第37-38页 |
| 4.4 不同风速场景下的扩散模型 | 第38-41页 |
| 4.4.1 有风条件下的扩散模型 | 第38-39页 |
| 4.4.2 小风及准静风条件下的扩散模型 | 第39-41页 |
| 4.5 扩散参数的选择 | 第41-44页 |
| 4.5.1 大气稳定度级别 | 第41-42页 |
| 4.5.2 扩散参数的确定 | 第42-44页 |
| 4.6 污染源处理 | 第44-45页 |
| 4.6.1 链路的处理 | 第44页 |
| 4.6.2 污染源的处理 | 第44-45页 |
| 4.7 影响接受点的污染源集合 | 第45-46页 |
| 4.8 扩散模型的修正 | 第46-51页 |
| 4.8.1 浓度分布残留估算 | 第46-49页 |
| 4.8.2 质量守恒修正 | 第49-50页 |
| 4.8.3 修正后的浓度分布公式 | 第50-51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机动车尾气排放强度和浓度时空分布 | 第52-69页 |
| 5.1 机动车尾气排放强度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 第52-57页 |
| 5.1.1 机动车尾气排放强度空间分布 | 第52-53页 |
| 5.1.2 机动车尾气排放强度时间分布 | 第53-57页 |
| 5.2 机动车尾气浓度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 第57-66页 |
| 5.2.1 机动车尾气浓度空间分布 | 第57-59页 |
| 5.2.2 机动车尾气浓度时间分布 | 第59-63页 |
| 5.2.3 机动车尾气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6页 |
| 5.3 模型检验 | 第66-6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69-71页 |
|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69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