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及人口暴露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简介第15-17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1页
    2.1 可吸入颗粒物(PM_(10))介绍第17-18页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19页
    2.3 创新点第19-21页
第3章 数据分析及处理第21-32页
    3.1 数据分析第21-25页
    3.2 可吸入颗粒物数据处理第25页
    3.3 气象数据处理第25-29页
        3.3.1 气象数据处理概述第25-26页
        3.3.2 数据处理插值方法第26-29页
        3.3.3 气象数据空间插值第29页
    3.4 道路交通数据处理第29-30页
    3.5 土地、人口数据处理第30-32页
第4章 PM_(10)季节性回归模型第32-44页
    4.1 线性回归理论概述第32-33页
    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33-39页
        4.2.1 模型自变量确定第33页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第33-35页
        4.2.3 参数最小二乘法估计第35-36页
        4.2.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靠性分析第36-39页
    4.3 缓冲区理论分析第39-40页
    4.4 PM_(10)季节性回归模型建立第40-43页
    4.5 PM_(10)季节浓度分布图第43-44页
第5章 PM_(10)时空分布规律特征及人口暴露分析第44-54页
    5.1 北京市PM_(10)时空分布特征第44-49页
        5.1.1 PM_(10)空间分布情况第44-48页
        5.1.2 PM_(10)时空分布规律第48-49页
    5.2 PM_(10)污染分析第49-51页
    5.3 PM_(10)人口暴露定性分析第51-54页
第6章 模型评估第54-61页
    6.1 交叉验证原理第54-56页
    6.2 留一法交叉验证分析第56-61页
第7章 总结和展望第61-63页
    7.1 内容总结第61-62页
    7.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下一篇: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