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指导思想、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1-18页 |
·指导思想 | 第11-12页 |
·研究方案 | 第12-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8-19页 |
·工作概况 | 第18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课题创新及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32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页 |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 第20-21页 |
·大地构造相及分类体系 | 第21-26页 |
·大地构造相 | 第21-22页 |
·泥盆纪大地构造相划分 | 第22-26页 |
·研究区地质构造演化概述 | 第26-28页 |
·泛华夏大陆早古生代秦祁昆构造区 | 第26页 |
·泛华夏晚古生代大陆羌塘-三江地区 | 第26-27页 |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区 | 第27-28页 |
·地层分区及地层年代格架 | 第28-31页 |
·沉积相划分及标准 | 第31页 |
·岩浆岩相 | 第31-32页 |
3 秦-祁-昆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32-53页 |
·祁连-柴达木地块(Ⅰ) | 第32-45页 |
·祁连陆内盆地相(Ⅰ_2) | 第32-37页 |
·祁连南缘陆缘裂谷盆地相(Ⅰ_3) | 第37-44页 |
·柴达木地块相(Ⅰ_4) | 第44-45页 |
·昆仑弧系大相(Ⅲ) | 第45-53页 |
·西昆仑陆缘弧相 | 第45-48页 |
·东昆仑陆缘弧相(Ⅲ_2) | 第48-53页 |
4 南昆仑-巴颜喀拉山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53-56页 |
·构造特征 | 第53页 |
·岩相特征 | 第53-55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55-56页 |
5 钱塘江-三江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56-74页 |
·中咱-中甸-义敦地块大相 | 第57-60页 |
·构造特征 | 第57-58页 |
·岩相特征 | 第58-60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60页 |
·金沙江-哀牢山(初始)洋盆大相(Ⅶ) | 第60-62页 |
·构造特征 | 第60页 |
·岩相特征 | 第60-61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61-62页 |
·昌都-兰坪地块大相(Ⅷ) | 第62-64页 |
·构造特征 | 第62页 |
·岩相特征 | 第62-64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64页 |
·乌兰乌拉湖-北澜沧江(初始)洋盆大相(Ⅸ) | 第64-65页 |
·甜水海-北羌塘地块大相(Ⅹ) | 第65-74页 |
·塔什库尔干-甜水海被动边缘盆地相(Ⅹ_1) | 第65-67页 |
·北羌塘地块相(Ⅹ_2) | 第67-74页 |
6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74-80页 |
·双湖-托和平错-扎多岗日洋壳相(Ⅺ_1) | 第74-77页 |
·构造特征 | 第74页 |
·岩相特征 | 第74-76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76-77页 |
·南羌塘西部陆壳残片相(Ⅺ_2) | 第77页 |
·保山陆壳残片相(Ⅺ_3) | 第77-79页 |
·构造特征 | 第77页 |
·岩相特征 | 第77-78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78-79页 |
·左贡陆壳残片相 | 第79页 |
·班公湖-怒江洋壳相 | 第79-80页 |
7 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80-89页 |
·喜马拉雅滨浅海碎屑岩相 | 第80-84页 |
·构造特征 | 第80页 |
·岩相特征 | 第80-84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84页 |
·冈底斯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 | 第84-88页 |
·构造特征 | 第84页 |
·岩相特征 | 第84-87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87-88页 |
·聂荣地块 | 第88-89页 |
8 周边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89-93页 |
·塔里木、敦煌和阿拉善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89-91页 |
·塔里木-敦煌-陆块(Ⅱ) | 第89-90页 |
·阿拉善陆块(Ⅰ_1) | 第90-91页 |
·扬子陆块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91-92页 |
·上扬子陆块(Ⅴ_1) | 第91页 |
·诺尔盖-阿坝地块(Ⅴ_2) | 第91-92页 |
·印度陆块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92-93页 |
9 泥盆纪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8页 |
附录 | 第108-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