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特殊热能及其机械论文--太阳能技术论文--太阳能的收集与贮存论文

以耦合辅助措施增强太阳池热性能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22-3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22-23页
    1.2 太阳池的应用意义第23-25页
    1.3 国外太阳池的研究概述第25-32页
        1.3.1 国外关于太阳池的实验研究第25-26页
        1.3.2 太阳池的热扩散性研究第26-27页
        1.3.3 太阳池的稳定性研究第27-29页
        1.3.4 太阳池的应用研究第29-30页
        1.3.5 各种措施增强太阳池热效率第30-31页
        1.3.6 太阳池提热的研究第31-32页
    1.4 国内太阳池研究概况第32-36页
        1.4.1 国内关于太阳池的基础性实验研究第32-33页
        1.4.2 国内关于太阳池的应用研究第33-35页
        1.4.3 国内关于太阳池的理论研究第35-36页
    1.5 目前太阳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7-39页
2 太阳池基础性原理实验第39-59页
    2.1 多孔介质物性分析第39-48页
        2.1.1 多孔介质的吸附机理第40-41页
        2.1.2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41-43页
        2.1.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3-48页
    2.2 太阳池运行区域气象参数测量实验第48-52页
        2.2.1 建造太阳池的区域气候适应性第48-49页
        2.2.2 实验仪器及测量第49-50页
        2.2.3 辐照度和辐射透射率的测量与结果第50-52页
    2.3 太阳池相关准备实验第52-58页
        2.3.1 不同盐度浊盐水自由沉降实验与结果第53-54页
        2.3.2 不同工质浊度自由沉降试验与结果第54-55页
        2.3.3 不同温度下浊度自由沉降试验与结果第55-56页
        2.3.4 太阳池辐射透射率实验与结果第56-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3 多孔介质、加盖层与集热器相联合的增强型太阳池实验研究第59-75页
    3.1 多孔介质在太阳池中强化蓄热与降浊实验及其结果第59-63页
    3.2 太阳池加盖层保温与降浊实验及其结果第63-66页
    3.3 太阳能集热器与太阳池联合集热实验及其结果第66-68页
    3.4 多种措施联合作用下的增强型太阳池实验及其结果第68-71页
    3.5 联合强化措施下的增强型太阳池可行性分析第71-74页
        3.5.1 增强型太阳池的提出背景第71-72页
        3.5.2 增强型太阳池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第72-74页
        3.5.3 增强型太阳池的经济分析第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4 增强型太阳池的数值模拟与热性能分析第75-117页
    4.1 梯形太阳池一维模型第75-83页
        4.1.1 一维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第75-77页
        4.1.2 控制方程及其离散第77-80页
        4.1.3 表面热损失模型第80-82页
        4.1.4 壁面热损失模型第82页
        4.1.5 池底反射模型第82-83页
        4.1.6 土壤层热损失模型第83页
    4.2 一维模拟结果与分析第83-91页
        4.2.1 模型有效性验证第83-84页
        4.2.2 太阳池温度分析第84-88页
        4.2.3 影响太阳池温度的其他参数分析第88-91页
    4.3 太阳池热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91-95页
        4.3.1 太阳池热效率计算模型第91页
        4.3.2 影响太阳池热效率的因素分析第91-95页
    4.4 多孔介质模型及其模拟结果分析第95-100页
        4.4.1 多孔介质模型第95-98页
        4.4.2 加入多孔介质的太阳池模拟结果与分析第98-100页
    4.5 辅助集热器模型及其模拟结果第100-105页
        4.5.1 太阳能集热器的热平衡方程第100-101页
        4.5.2 带集热器太阳池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01-105页
    4.6 盖层模型及其模拟结果分析第105-110页
        4.6.1 盖层模型第105-106页
        4.6.2 加盖层太阳池的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06-110页
    4.7 增强型太阳池热性能—维预测模型与结果分析第110-112页
    4.8 梯形太阳池稳定性分析第112-115页
        4.8.1 太阳池稳定性参数第112-113页
        4.8.2 太阳池分界面稳定性分析第113-115页
    4.9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5 梯形太阳池二维数值模拟第117-138页
    5.1 梯形太阳池数学模型第117-121页
        5.1.1 控制方程第117-119页
        5.1.2 边界条件第119-121页
    5.2 数值计算方法与有效性验证第121-123页
        5.2.1 数值计算方法第121-122页
        5.2.2 模型有效性验证方法第122-123页
    5.3 太阳池二维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第123-136页
        5.3.1 温度模型有效性分析第123页
        5.3.2 双扩散对流模型有效性分析第123-125页
        5.3.3 梯形太阳池温度分布结果与分析第125-127页
        5.3.4 梯形池与矩形池二维模拟结果对比第127-132页
        5.3.5 梯形太阳池速度分布结果与分析第132-134页
        5.3.6 二维分界面浮动分析第134-136页
    5.4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6 太阳池基础能效分析和(?)分析第138-155页
    6.1 能源效率与烟效率基本理论第138-141页
        6.1.1 能源效率与(?)效率的定义第138-139页
        6.1.2 (?)分析法和(?)计算基本模型第139-141页
    6.2 太阳池中各层的能源效率分析第141-145页
        6.2.1 上对流层(UCZ)的能效分析第142-143页
        6.2.2 非对流层(NCZ)的能效分析第143-144页
        6.2.3 下对流层(LCZ)的能效分析第144-145页
    6.3 太阳池中各层(?)效率分析第145-149页
        6.3.1 上对流层(?)分析第146-147页
        6.3.2 非对流层(?)分析第147-148页
        6.3.3 下对流层(?)分析第148-149页
    6.4 能源效率与(?)效率结果与讨论第149-154页
    6.5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55-160页
    7.1 结论第155-158页
    7.2 创新点第158页
    7.3 展望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作者简介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H3535耐蚀Ni基高温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多孔介质内热质弥散及湍流预混火焰特性的双尺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