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综述 | 第14-26页 |
1.2.1 水库群系统特征描述 | 第14-15页 |
1.2.2 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表述形式 | 第15-19页 |
1.2.3 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提取方法 | 第19-26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并联供水水库调度规则最优性条件研究 | 第29-53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并联供水水库两阶段调度模型及其最优性条件 | 第30-37页 |
2.2.1 并联供水水库两阶段调度模型 | 第30-32页 |
2.2.2 并联水库联合调度规则 | 第32-34页 |
2.2.3 并联水库联合调度规则最优性条件 | 第34-37页 |
2.3 并联水库联合调度规则最优性条件性质分析 | 第37-40页 |
2.3.1 可利用水量最优运行区间 | 第37-38页 |
2.3.2 水库蓄放水优先次序规则 | 第38-40页 |
2.4 基于两阶段调度问题最优性条件的算法设计 | 第40-41页 |
2.5 实例研究 | 第41-51页 |
2.5.1 碧流河-英那河并联水库系统概况 | 第41-43页 |
2.5.2 两阶段调度模型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3-44页 |
2.5.3 碧-英水库蓄水权重系数的影响评估 | 第44-47页 |
2.5.4 调度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第47-49页 |
2.5.5 径流不确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9页 |
2.5.6 碧-英水库系统蓄放水次序 | 第49-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并联供水水库解析调度规则研究 | 第53-71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并联水库供水任务分配规则的解析表述形式 | 第54-59页 |
3.2.1 并联水库两阶段模型的解析 | 第54页 |
3.2.2 特定目标函数下模型的解析 | 第54-55页 |
3.2.3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55-56页 |
3.2.4 并联水库供水任务分配规则 | 第56-59页 |
3.3 并联水库联合调度规则的解析表述形式 | 第59-63页 |
3.3.1 确定时段总供水量的供水规则 | 第59页 |
3.3.2 限制供水的启动标准与停止条件 | 第59-60页 |
3.3.3 蓄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则 | 第60-63页 |
3.4 并联水库多阶段调度模型与优化算法 | 第63-65页 |
3.4.1 并联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 | 第63页 |
3.4.2 并行多种群混合进化粒子群算法 | 第63-65页 |
3.5 实例应用 | 第65-70页 |
3.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5页 |
3.5.2 调度方案的设置 | 第65-66页 |
3.5.3 调度方案的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9页 |
3.5.4 调度规则的合理性分析 | 第69-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跨流域供水水库群调水启动标准研究 | 第71-87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跨流域供水水库两阶段调度模型 | 第72-74页 |
4.2.1 两阶段调度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4.2.2 两阶段调度模型的求解 | 第73-74页 |
4.3 跨流域供水水库联合调度规则 | 第74-78页 |
4.3.1 跨流域调水启动标准 | 第74-77页 |
4.3.2 多目标水库供水调度图 | 第77-78页 |
4.4 跨流域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与优化算法 | 第78-80页 |
4.4.1 跨流域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 | 第78-79页 |
4.4.2 混合进化算法(SCE-UA) | 第79-80页 |
4.5 实例研究 | 第80-85页 |
4.5.1 H-Q-B跨流域供水工程 | 第80-81页 |
4.5.2 不同调水启动标准优化调度结果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4.5.3 不同调水启动标准调水控制线的合理性分析 | 第83-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91页 |
5.1 总结 | 第87-89页 |
5.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3页 |
附录A | 第103-105页 |
附录B | 第105-1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