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功能跑步裤 | 第10-11页 |
1.2.2 表面肌电技术 | 第11-12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和重点难点 | 第14-15页 |
1.5.1 创新点 | 第14页 |
1.5.2 重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1.6 结构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 | 第16-32页 |
2.1 下肢生理结构特征分析 | 第16-22页 |
2.1.1 骨骼 | 第16页 |
2.1.2 关节 | 第16-18页 |
2.1.3 肌肉 | 第18-20页 |
2.1.4 神经 | 第20-22页 |
2.2 下肢跑步运动特性分析 | 第22-25页 |
2.2.1 跑步姿势 | 第22页 |
2.2.2 跑步关节角度 | 第22-23页 |
2.2.3 跑步下肢动作分析 | 第23-24页 |
2.2.4 跑步下肢肌肉功能 | 第24-25页 |
2.3 下肢跑步体表热湿分析 | 第25-27页 |
2.3.1 热湿舒适性的概念 | 第25页 |
2.3.2 下肢跑步体表热湿变化规律 | 第25-27页 |
2.4 表面肌电技术原理分析 | 第27-31页 |
2.4.1 表面肌电技术的概念 | 第27-29页 |
2.4.2 与跑步运动相关的下肢体表肌肉 | 第29-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消费者问卷调查 | 第32-41页 |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32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32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3.1.3 调查对象 | 第32页 |
3.2 调查结果 | 第32-38页 |
3.2.1 受访者基本信息 | 第32-33页 |
3.2.2 受访者跑步裤的选择与满意度 | 第33-35页 |
3.2.3 受访者跑步中的人体生理、疲劳与损伤特点 | 第35-37页 |
3.2.4 受访者对于跑步裤的需求 | 第37-38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38-40页 |
3.3.1 跑步裤功能设计的需求 | 第38-39页 |
3.3.2 跑步裤功能设计的方法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跑步裤产品分析 | 第41-54页 |
4.1 市场产品版型分析 | 第41-50页 |
4.1.1 样裤尺寸采集 | 第41-45页 |
4.1.2 样裤结构纸样分析 | 第45-48页 |
4.1.3 样裤功能分析 | 第48-50页 |
4.2 分析与讨论 | 第50-53页 |
4.2.1 样裤关键部位分割线对比 | 第50-52页 |
4.2.2 样裤总体设计对比 | 第52-53页 |
4.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跑步状态下的人体肌电反应研究 | 第54-70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54-59页 |
5.1.1 实验对象 | 第54-55页 |
5.1.2 实验设备 | 第55-56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59-67页 |
5.2.1 完整跑步阶段实验结果 | 第59-64页 |
5.2.2 一个单步周期实验结果 | 第64-67页 |
5.3 分析与讨论 | 第67-69页 |
5.3.1 下肢肌肉功能分区图 | 第67-68页 |
5.3.2 跑步下肢肌肉活动状态 | 第68-69页 |
5.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跑步裤的纸样优化设计 | 第70-85页 |
6.1 基于人体热湿和肌电特征的跑步裤功能设计 | 第70-71页 |
6.2 静动态基础版型的构建和分析 | 第71-79页 |
6.2.1 静态下的人体基础版型 | 第71-73页 |
6.2.2 不同姿态下的人体动态基础版型 | 第73-78页 |
6.2.3 静动态下肢皮肤拉伸变化规律 | 第78-79页 |
6.3 跑步裤的纸样优化设计 | 第79-84页 |
6.3.1 跑步裤纸样设计基本型 | 第79-80页 |
6.3.2 跑步裤纸样设计应用版型 | 第80-84页 |
6.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7章 跑步裤设计与评价 | 第85-93页 |
7.1 基于跑步裤优化版型的产品设计 | 第85-86页 |
7.2 跑步裤成品的评价 | 第86-92页 |
7.2.1 评价方法及实验设计 | 第86-88页 |
7.2.2 主观评价 | 第88-90页 |
7.2.3 客观评价 | 第90-92页 |
7.3 分析与讨论 | 第92页 |
7.4 小结 | 第92-9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8.1 结论 | 第93-94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94-96页 |
8.2.1 存在问题 | 第94-95页 |
8.2.2 未来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