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高速公路雾灾的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进展 | 第9-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创新性结论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背景、资料来源与关键技术 | 第13-23页 |
·研究区域背景 | 第13-14页 |
·资料来源 | 第14-16页 |
·关键技术 | 第16-23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GIS技术 | 第17-19页 |
·VB.NET技术 | 第19-20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沪宁高速公路雾灾灾情评价 | 第23-26页 |
·浓雾导致封路的次数 | 第23-24页 |
·因浓雾造成的经济损失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沪宁高速公路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6-36页 |
·雾的定义及强度等级划分 | 第26-28页 |
·雾的定义和分类 | 第26-27页 |
·雾的能见度等级划分 | 第27-28页 |
·雾过程数据的筛选 | 第28页 |
·时间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季节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雾的日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0-33页 |
·成雾差异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第五章 沪宁高速公路大雾灾害风险评价 | 第36-51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8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6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6-37页 |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 第38-42页 |
·致灾因子危险性的概念 | 第38页 |
·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8-39页 |
·危险性评价 | 第39-42页 |
·承载体暴露性评价 | 第42-47页 |
·承灾体易损性的概念 | 第42-43页 |
·暴露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3-45页 |
·暴露性评价 | 第45-47页 |
·风险性评价 | 第47-49页 |
·风险评价模型 | 第47-48页 |
·风险评价结果 | 第48-49页 |
·防灾减灾对策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4页 |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