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静收费站雷击事故分析及防护方法的探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高速公路的发展 | 第8-9页 |
| ·高速公路雷电防护的现状 | 第9页 |
| ·目前高速公路雷电防护存在的问题 | 第9页 |
| ·国内外高速公路雷电防护研究的发展 | 第9页 |
|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 第9-10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津静收费站及所处环境特征 | 第12-22页 |
| ·资料来源 | 第12页 |
| ·津静收费站的建筑结构和电力电子系统 | 第12-15页 |
| ·津静收费站建筑结构 | 第12-13页 |
| ·津静收费站的供电系统 | 第13页 |
| ·津静收费站的电子信息系统 | 第13-14页 |
| ·津静收费站的线缆敷设概况 | 第14-15页 |
| ·津静收费站防雷装置现状 | 第15-16页 |
| ·外部防雷装置 | 第15页 |
| ·内部防雷装置 | 第15-16页 |
| ·津静收费站所在地区气候环境特征 | 第16-17页 |
| ·津静收费站所处雷电环境分析 | 第17-21页 |
| ·天津地区平均雷暴日 | 第17-18页 |
| ·天津地区地闪频次分布 | 第18-19页 |
| ·天津地区地闪极性分布 | 第19-20页 |
| ·天津地区地闪强度分布 | 第20-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津静收费站一次雷击事故调查分析 | 第22-29页 |
| ·雷击事故时的天气现象和闪电情况 | 第22-23页 |
| ·现场调查 | 第23-24页 |
| ·雷击点位置勘察 | 第23页 |
| ·雷击设备损坏情况 | 第23-24页 |
| ·雷击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 ·高杆灯维修电源插座断路器损坏原因 | 第24-26页 |
| ·收费岛区域电子设备损坏原因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津静收费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 第29-46页 |
| ·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29-32页 |
| ·建筑物相关数据选取 | 第29-30页 |
| ·内部电子信息系统及相连线路的相关参数选取 | 第30-32页 |
| ·收费站的分区及其特性 | 第32-35页 |
| ·收费站的分区 | 第32页 |
| ·各分区相关参数选取 | 第32-35页 |
| ·相关量的计算 | 第35-42页 |
| ·过渡性参数的计算 | 第35-38页 |
| ·建筑物和线路截收面积的计算 | 第38-40页 |
| ·年平均危险事件次数的估算 | 第40-41页 |
| ·各风险分量及其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 ·风险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津静收费站雷电防护技术探讨 | 第46-60页 |
| ·雷电侵害津静收费站电子信息系统的方式及途径 | 第46页 |
| ·降低津静收费站雷电闪击频次和相对强度的讨论 | 第46-50页 |
| ·接闪器高度与其接闪概率 | 第47页 |
| ·接闪器高度与散击区面积 | 第47-48页 |
| ·雷击点距离与雷电感应过电压 | 第48-49页 |
| ·津静收费站降低接闪器高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49页 |
| ·津静收费站接闪器的设置 | 第49-50页 |
| ·从传播路径上减少雷电电磁脉冲方法的探讨 | 第50-53页 |
| ·收费站雷电干扰源特征及屏蔽方法分析 | 第50-51页 |
| ·津静收费站屏蔽装置的设置 | 第51-53页 |
| ·津静收费站接地系统探讨 | 第53-55页 |
| ·津静收费站接地方式分析 | 第54-55页 |
| ·收费站接地装置设置 | 第55页 |
| ·津静收费站等电位联结方法探讨 | 第55-57页 |
| ·津静收费站等电位联结结构类型分析 | 第56页 |
| ·津静收费站等电位联结设置 | 第56-57页 |
| ·津静收费站电涌抑制方法的探讨 | 第57-59页 |
| ·电涌保护器保护原理 | 第57页 |
| ·津静收费站浪涌保护器的设置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 ·存在问题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