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及油页岩地下气化论文--煤的综合利用论文

微波辐照对褐煤界面特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1 引言第16-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我国能源基本现状第16页
        1.1.2 褐煤的特点第16-17页
    1.2 褐煤提质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非蒸发技术第17-18页
        1.2.2 蒸发脱水技术第18页
        1.2.3 微波辐照提质技术第18-20页
    1.3 褐煤提质对界面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0-27页
        1.3.1 水分的赋存状态及其在提质中的迁移规律第20-24页
        1.3.2 孔隙结构及其在提质中的变化规律第24-25页
        1.3.3 含氧官能团及其在提质中的变化规律第25-26页
        1.3.4 提质后褐煤的界面特性第26-27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意义第27-30页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7-28页
        1.4.2 研究意义第28-30页
2 微波辐照下褐煤中水分的迁移特性第30-46页
    2.1 试验煤样第30-31页
        2.1.1 样品制备与基本分析第30页
        2.1.2 煤样的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第30-31页
    2.2 试验装置第31-34页
        2.2.1 微波辐照装置第31-32页
        2.2.2 微波标称输出功率的校正第32-34页
    2.3 微波辐照下褐煤中水分迁移的规律第34-38页
    2.4 褐煤中水分迁移的能耗分析第38-40页
    2.5 基于碳质吸收剂提高微波辐照下褐煤中水分的迁移速率第40-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6页
3 微波辐照下褐煤界面物化结构的变化规律第46-54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3.1.1 试验煤样第46页
        3.1.2 褐煤孔隙结构的分析第46页
        3.1.3 褐煤中含氧官能团含量的分析第46-48页
        3.1.4 褐煤中含碳结构的分析第48页
    3.2 褐煤界面物理结构的变化规律第48-49页
    3.3 褐煤界面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第49-52页
        3.3.1 褐煤界面含氧官能团含量的变化规律第49-50页
        3.3.2 褐煤中含碳结构的变化规律第50-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4 微波辐照后褐煤的复吸特性第54-64页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4.1.1 饱和盐溶液的配置第54页
        4.1.2 褐煤的复吸试验第54-55页
    4.2 褐煤的复吸特性第55-61页
        4.2.1 褐煤的等温吸(脱)附曲线第55-57页
        4.2.2 褐煤的复吸动力学第57-58页
        4.2.3 不同湿度环境下褐煤的复吸情况第58-59页
        4.2.4 不同功率微波辐照后褐煤的复吸情况第59-61页
    4.3 褐煤复吸特性的调控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5 微波辐照后褐煤的自燃特性第64-92页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5.1.1 样品处理第64页
        5.1.2 热分析试验第64页
        5.1.3 同步热分析试验第64页
        5.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试验第64-65页
    5.2 不同煤阶煤的热失重特性第65-66页
    5.3 不同功率辐照后褐煤的热失重特性第66-70页
    5.4 褐煤氧化分解阶段的热分析动力学第70-85页
        5.4.1 温度积分方程的数值分析第72-75页
        5.4.2 热分析动力学的方法第75-77页
        5.4.3 褐煤氧化分解阶段动力学模型的求算第77-85页
    5.5 褐煤自燃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第85-91页
        5.5.1 含氧官能团的变化规律第85-88页
        5.5.2 芳香类物质的变化规律第88页
        5.5.3 脂肪类物质的变化规律第88-89页
        5.5.4 羟基结构的变化规律第89-91页
    5.6 本章小结第91-92页
6 微波辐照后褐煤的成浆性第92-122页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92-99页
        6.1.1 褐煤的粉磨第92页
        6.1.2 水煤浆的制备及其浓度测试第92-93页
        6.1.3 褐煤颗粒表面水化膜的分析第93-96页
        6.1.4 水煤浆的流变性第96-98页
        6.1.5 水煤浆的稳定性第98-99页
        6.1.6 分散剂的吸附特性第99页
        6.1.7 褐煤界面形貌的分析第99页
    6.2 微波辐照对褐煤成浆性的影响第99-111页
        6.2.1 微波辐照后褐煤的最大成浆浓度第99-105页
        6.2.2 微波辐照后褐煤制备水煤浆的流变性第105-109页
        6.2.3 微波辐照后褐煤制备水煤浆的稳定性第109-111页
    6.3 褐煤水煤浆内颗粒体系粒度分布的优化第111-119页
        6.3.1 水煤浆内颗粒体系的堆积效率第111-112页
        6.3.2 水煤浆内颗粒体系的粒度分布第112-113页
        6.3.3 基于分形理论的粒度分布模型第113-116页
        6.3.4 褐煤水煤浆内颗粒体系粒度分布的优化第116-119页
    6.4 本章小结第119-12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2-126页
    7.1 主要结论第122-124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4-125页
    7.3 工作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144页
附录第144-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对可浮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下一篇:非充分采动采空区与煤岩体采动应力协同演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