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张夏组和三山子组储层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21页
    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第12-13页
        1.2.2 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第13-14页
        1.2.3 碳酸盐岩储层中孔隙保存、充填与沉淀机制第14-15页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第19-20页
    1.5 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1-30页
    2.1 区域构造背景第21-24页
    2.2 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4-30页
第3章 沉积体系与岩相古地理研究第30-48页
    3.1 沉积相标志第30-34页
        3.1.1 沉积学标志第31-32页
        3.1.2 古生物化石组合第32-33页
        3.1.3 地球化学相标志第33页
        3.1.4 地球物理相标志第33-34页
    3.2 沉积体系特征第34-39页
        3.2.1 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第34-37页
        3.2.2 台地边缘沉积体系第37-39页
        3.2.3 大陆斜坡-深海盆地沉积体系第39页
    3.3 岩相古地理研究第39-45页
        3.3.1 编图思路与成图单元第40页
        3.3.2 张夏期岩相古地理特征第40-43页
        3.3.3 三山子期岩相古地理特征第43-45页
    3.4 寒武纪沉积演化模式第45-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储层发育特征第48-69页
    4.1 岩石学特征第48-55页
        4.1.1 张夏组岩石学特征第48-52页
        4.1.2 三山子组岩石学特征第52-55页
    4.2 储层孔隙特征第55-56页
    4.3 储层物性特征第56-61页
        4.3.1 孔隙度第57-59页
        4.3.2 渗透率第59-61页
    4.4 成岩作用特征第61-65页
        4.4.1 白云岩化作用第61-63页
        4.4.2 溶蚀作用第63-64页
        4.4.3 压实-压溶作用第64页
        4.4.4 充填作用第64-65页
        4.4.5 交代作用第65页
        4.4.6 重结晶作用第65页
    4.5 成岩演化序列第65-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储层地球化学特征第69-87页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第69-70页
    5.2 常量微量元素特征第70-71页
        5.2.1 常量元素特征第70页
        5.2.2 微量元素特征第70-71页
    5.3 稀土元素特征第71-72页
    5.4 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第72-82页
    5.5 讨论第82-85页
        5.5.1 Ca/Mg-Sr相关关系及其指示意义第82页
        5.5.2 Fe、Mn、Sr地球化学指示意义第82-84页
        5.5.3 稀土元素特征对白云岩化作用类型的指示第84-85页
        5.5.4 碳氧同位素组成对白云岩化作用类型的指示第85页
    5.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6章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第87-113页
    6.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87-90页
    6.2 溶蚀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90-96页
    6.3 白云岩化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96-98页
    6.4 埋藏过程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98-112页
        6.4.1 鄂尔多斯盆地埋藏史第99-102页
        6.4.2 影响成岩致密化的成岩作用类型第102-105页
        6.4.3 成岩致密化过程第105-112页
    6.5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结论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25-126页
图版第126-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物源分析及盆山关系研究
下一篇:智能高放射性仿核信号发生器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