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英文缩略词第9-10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部分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12-18页
    1.临床资料第12-15页
        1.1 病例来源第12页
        1.2.诊断标准第12-14页
            1.2.1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第12-13页
            1.2.2 心功能分级标准第13页
            1.2.3 中医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第13-14页
        1.3 试验标准第14-15页
            1.3.1 纳入标准第14页
            1.3.2 排除标准第14页
            1.3.3 终止研究标准第14-15页
    2.研究方法第15-18页
        2.1 研究对象分组第15页
        2.2 给药方法第15页
        2.3 观察指标第15-16页
            2.3.1 安全性指标第15-16页
            2.3.2 疗效性指标第16页
        2.4 疗效判定标准第16-17页
            2.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第16-17页
            2.4.2 心功能疗效判定第17页
            2.4.3 安全性评价标准第17页
        2.5 统计学处理第17-18页
第二部分 结果和分析第18-23页
    1.一般资料分析第18-19页
    2.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定第19-22页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19页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19-20页
        2.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第20-21页
        2.4 治疗前后两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MLHFQ)评分比较第21页
        2.5 治疗前后两组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第21-22页
        2.6 治疗前后两组心衰指标比较第22页
    3.安全性检测第22-23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23-42页
    1.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现状第23-29页
        1.1 药物治疗第23-27页
            1.1.1 心衰治疗“金三角”(ACEI/ARB +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第23-25页
            1.1.2 改善症状两类药物-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第25-26页
            1.1.3 新药物的使用-伊伐布雷定、LCZ696 (sacubitril/缬沙坦)、托伐普坦第26-27页
        1.2 非药物治疗第27-29页
    2.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认识及治疗第29-35页
        2.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认识第29-31页
        2.2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第31-35页
            2.2.1 辨证组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第31-32页
            2.2.2 经典方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第32-34页
            2.2.3 中成药制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第34-35页
    3.慢性心衰心功能临床评定指标的选择意义第35-36页
    4.调脾护心方组方分析及治疗心衰机制的探讨第36-42页
        4.1 调脾护心方单味药分析第36-40页
        4.2 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衰的探讨第40-42页
结论第42页
不足与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0页
附录第50-55页
综述 加载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第55-63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个人简介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辅行诀》与《伤寒论》组方及证治规律相关性探讨
下一篇:温病祛毒法理论探究及方药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