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1 东北黑土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 2 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 ·长期连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13-14页 |
| ·轮作的土壤肥力效应 | 第14页 |
| 3 土壤有机碳 | 第14-16页 |
| ·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生产力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 第15-16页 |
| 4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容重和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 第23-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23-24页 |
|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 ·取样方法 | 第24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4-25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 第2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 ·土壤容重 | 第25-26页 |
| ·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26-27页 |
| ·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 | 第27-29页 |
| 3 讨论 | 第29-31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 | 第30-31页 |
| 4 结论 | 第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PH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 第33-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33页 |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 ·取样方法 | 第33-34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4-35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 第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 ·耕层土壤pH值 | 第35-36页 |
| ·土壤有机碳 | 第36-37页 |
| ·土壤总氮 | 第37-38页 |
| ·土壤碱解氮 | 第38-39页 |
| ·土壤速效磷 | 第39-40页 |
| ·土壤速效钾 | 第40页 |
| 3 讨论 | 第40-43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pH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C、N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速效态养分的影响 | 第42-43页 |
| 4 结论 | 第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 第45-6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45页 |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 ·取样方法 | 第45-46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6-48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 第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 ·土壤微生物呼吸 | 第48-49页 |
| ·土壤微生物量C、N | 第49-50页 |
|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差异 | 第50-53页 |
| ·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的差异 | 第53-56页 |
| 3 讨论 | 第56-59页 |
| ·不同种植模式下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的差异 | 第56-57页 |
|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 | 第57-58页 |
| ·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 | 第58-59页 |
| 4 结论 | 第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63-71页 |
| 1 讨论 | 第63-67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黑土耕层容重与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黑土耕层pH及剖面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第64-66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 2 结论 | 第67-68页 |
| 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 ·土壤养分状况 | 第68页 |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68页 |
| ·土壤δ~(13)C、δ~(15)N的测定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