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4.1 国外关于建筑色彩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关于建筑色彩的研究 | 第14-17页 |
1.4.3 西安“新唐风”建筑色彩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1.6.1 建筑色彩 | 第19页 |
1.6.2 色彩在建筑中的作用 | 第19-22页 |
1.6.3 建筑色彩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1.7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2“新唐风”建筑创作概述 | 第25-33页 |
2.1 “新唐风”建筑产生的背景 | 第25-28页 |
2.1.1 社会背景 | 第25-26页 |
2.1.2 文化背景 | 第26-28页 |
2.2 “新唐风”建筑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2.2.1 “新唐风”建筑的简要历程 | 第28-29页 |
2.2.2 “新唐风”建筑多元创作手法 | 第29-31页 |
2.3 “新唐风”建筑的总体特征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新唐风”建筑色彩调查 | 第33-71页 |
3.1 “新唐风”建筑色彩调研方法及内容 | 第33-37页 |
3.1.1 前期准备 | 第33页 |
3.1.2 调研内容 | 第33-37页 |
3.2 “新唐风”建筑色彩调查 | 第37-70页 |
3.2.1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 第37-40页 |
3.2.2 青龙寺重建和复原工程 | 第40-43页 |
3.2.3 “三唐”工程 | 第43-47页 |
3.2.4 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 | 第47-50页 |
3.2.5 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 | 第50-53页 |
3.2.6 陕西历史博物馆 | 第53-56页 |
3.2.7 大慈恩寺玄奘三藏院 | 第56-59页 |
3.2.8 大唐芙蓉园 | 第59-62页 |
3.2.9 西安博物院 | 第62-65页 |
3.2.10 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 | 第65-68页 |
3.2.11 世园会长安塔 | 第68-7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新唐风”建筑色彩分析 | 第71-84页 |
4.1 唐代建筑色彩概述 | 第71-76页 |
4.2 “新唐风”建筑色彩外在特征 | 第76-81页 |
4.2.1 唐韵浓厚——“新唐风”建筑色彩的直观印象 | 第77-78页 |
4.2.2 红色丰富——“新唐风”建筑色彩的细腻感受 | 第78-79页 |
4.2.3 细节精妙——“新唐风”建筑色彩的点睛之笔 | 第79-81页 |
4.3 “新唐风”建筑色彩的运用倾向 | 第81-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新唐风”建筑色彩探讨 | 第84-104页 |
5.1 “新唐风”建筑色彩与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建筑历史角度 | 第84-89页 |
5.1.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色彩观 | 第84-85页 |
5.1.2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文化变迁历程 | 第85-86页 |
5.1.3 “新唐风”建筑色彩对传统建筑色彩的继承与发展 | 第86-89页 |
5.2 “新唐风”建筑色彩与西安城市色彩——城市设计角度 | 第89-96页 |
5.2.1 西安城市色彩的形成和特点 | 第89-91页 |
5.2.2 西安城市主色调 | 第91-92页 |
5.2.3 “新唐风”建筑色彩对西安城市色彩的传承与转化 | 第92-96页 |
5.3 “新唐风”建筑色彩与西安当代建筑创作——建筑设计角度 | 第96-103页 |
5.3.1 “新唐风”建筑色彩对西安建筑创作的可鉴之处 | 第97-100页 |
5.3.2 对未来西安建筑创作中色彩运用的思考 | 第100-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6 结论 | 第104-106页 |
6.1 论文的研究成果——“新唐风”建筑色彩的价值 | 第104-105页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10-113页 |
附录 | 第113-11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