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一、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11-16页 |
1.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 第11-14页 |
2. 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 研究创新 | 第18页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 环境型群体性事件 | 第18-19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二、我国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 第20-26页 |
(一)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异质性 | 第20-24页 |
1. 参与成员广泛,动员能力强 | 第21-22页 |
2. 抗争形式多样,暴力性增加 | 第22页 |
3. 利益相关者多,处置相对困难 | 第22-24页 |
4. 事件预见性强,防控相对容易 | 第24页 |
(二)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困境 | 第24-26页 |
1. 地方利益结构失衡 | 第24-25页 |
2.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 | 第25-26页 |
3.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足 | 第26页 |
三、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 | 第26-38页 |
(一)政府单向决策模式导致潜在风险形成 | 第27-31页 |
1. 决策目标异化 | 第28页 |
2. 信息公开不充分 | 第28-29页 |
3. 科学论证不足 | 第29-30页 |
4. 公众参与缺乏 | 第30-31页 |
(二)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失灵导致风险失控 | 第31-33页 |
1. 风险意识缺乏 | 第31-32页 |
2. 风险评估主体单一 | 第32-33页 |
3. 风险评估的形式主义 | 第33页 |
(三)民众诉求渠道不畅导致风险积聚 | 第33-36页 |
1. 诉求渠道缺乏 | 第34页 |
2. 诉求表达无力 | 第34-35页 |
3. 政府回应不足 | 第35-36页 |
(四)补偿救济机制不完善导致风险升级 | 第36-38页 |
1. 利益补偿机制不均衡 | 第36页 |
2. 司法救济机制不畅通 | 第36-37页 |
3. 社会化救济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四、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构建 | 第38-50页 |
(一)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 第38-40页 |
1. 制定适宜的决策目标 | 第38-39页 |
2. 完善项目信息公开 | 第39页 |
3. 强化专家咨询 | 第39-40页 |
4. 鼓励公众参与 | 第40页 |
(二)完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 | 第40-43页 |
1. 强化风险意识 | 第41页 |
2.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估模式 | 第41-42页 |
3. 落实责任倒查机制 | 第42-43页 |
(三)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 | 第43-46页 |
1.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 第43-45页 |
2. 构建利益表达的社会平台 | 第45页 |
3. 提升政府回应能力 | 第45-46页 |
(四)构建利益补偿救济机制 | 第46-50页 |
1. 完善环境利益补偿机制 | 第46-47页 |
2. 健全司法救济制度 | 第47页 |
3. 建立社会化救济机制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