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普通水文地质学论文--地下水分类论文--岩溶水论文

昆明盆地北东侧岩溶水系统探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1-19页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岩溶水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第12-15页
        1.2.2 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第15-16页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19-37页
    2.1 自然地理第19-23页
        2.1.1 交通位置第19-20页
        2.1.2 地形地貌第20-21页
        2.1.3 气象、水文第21-23页
    2.2 区域地质特征第23-30页
        2.2.1 地层岩性第23-26页
        2.2.2 地质构造第26-27页
        2.2.3 新构造运动第27-30页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第30-37页
        2.3.1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第30-34页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第34-35页
        2.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35-37页
第3章 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第37-54页
    3.1 岩溶发育的基础条件第37-40页
        3.1.1 可溶岩层组类型第37-38页
        3.1.2 可溶岩组空间关联关系第38-40页
    3.2 岩溶形态特征第40-45页
        3.2.1 地表岩溶形态特征第40-43页
        3.2.2 地下岩溶形态第43-45页
    3.3 岩溶空间展布特征第45-48页
    3.4 岩溶发育程度分区第48-51页
        3.4.1 岩溶发育等级第48-49页
        3.4.2 岩溶发育分区第49-51页
    3.5 岩溶发育规律第51-52页
    3.6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第52-54页
        3.6.1 岩溶含水岩组第52页
        3.6.2 岩溶水补、径、排特征第52-54页
第4章 岩溶水系统划分与特征分析第54-73页
    4.1 岩溶水系统划分第54-57页
        4.1.1 划分原则第54页
        4.1.2 划分方案第54-57页
    4.2 岩溶水系统特征分析第57-73页
        4.2.1 西白沙河岩溶水系统第57-59页
        4.2.2 盘龙江岩溶水系统第59-64页
        4.2.3 金汁河岩溶水系统第64-65页
        4.2.4 东白沙河岩溶水系统第65-66页
        4.2.5 宝象河岩溶水系统第66-70页
        4.2.6 吴家营岩溶水系统第70-73页
第5章 研究区岩溶水系统三维数值模拟第73-91页
    5.1 岩溶水系统地质原型概化第73-76页
        5.1.1 含水介质及其参数第73-75页
        5.1.2 边界条件第75-76页
    5.2 地下水渗流场三维数值模型第76-83页
        5.2.1 模型的建立第76-78页
        5.2.2 模型的校验第78-83页
    5.3 模拟结果分析第83-91页
        5.3.1 地下水渗流场分析第83-88页
        5.3.2 岩溶水系统对昆明盆地侧向补给量第88-91页
结论第91-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取的学术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雨量条件下粉质壤土土—水特征曲线研究
下一篇:雅砻江格尼水电站库区岸坡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