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9-30页 |
1.1 编队搜潜问题 | 第9-17页 |
1.1.1 编队搜潜的指挥决策 | 第9-10页 |
1.1.2 编队搜潜的指挥决策方法—搜索论综述 | 第10-13页 |
1.1.3 搜索论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1.1.4 研究编队搜潜问题的角度 | 第16-17页 |
1.2 作战指挥决策的方法与复杂性 | 第17-23页 |
1.2.1 作战指挥决策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2.2 编队作战指挥决策的复杂性 | 第20-22页 |
1.2.3 复杂作战问题的指挥决策方法 | 第22-23页 |
1.3 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 | 第23-26页 |
1.3.1 作战指挥决策自动化的特性 | 第23-24页 |
1.3.2 舰载作战指挥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1.4 论文研究的概况 | 第26-30页 |
2 编队综合集成作战指挥决策方法(MOC) | 第30-55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编队综合集成作战指挥决策的思想 | 第31-44页 |
2.2.1 MOC的认识论基础 | 第31-33页 |
2.2.2 MOC人机协同指挥决策 | 第33-36页 |
2.2.3 MOC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集成式关系 | 第36页 |
2.2.4 MOC的职能不对称式研讨 | 第36-42页 |
2.2.5 MOC的信息流程 | 第42-44页 |
2.3 编队综合集成作战指挥决策的体系结构 | 第44-52页 |
2.3.1 综合集成的基本要素 | 第44-45页 |
2.3.2 编队作战指挥机构 | 第45-49页 |
2.3.3 研讨厅式编队作战指挥中心(FCOC_HW) | 第49-52页 |
2.4 编队综合集成作战指挥决策的流程 | 第52-55页 |
3 编队综合集成作战指挥系统(MSFOCS)的设计 | 第55-65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MSFOCS的总体设计 | 第55-57页 |
3.2.1 总体设计原则 | 第55-56页 |
3.2.2 总体框架结构 | 第56-57页 |
3.3 指挥决策主体HM-CMDER的设计 | 第57-63页 |
3.3.1 HM-Cmder的设计原则 | 第58页 |
3.3.2 HM-Cmder的逻辑结构 | 第58-63页 |
3.4 MSFOCS的指挥组织方式 | 第63-65页 |
3.4.1 指挥流程的生成 | 第63-64页 |
3.4.2 驱动方式 | 第64-65页 |
4 MSFOCS指挥决策问题与作战方案的结构模型 | 第65-74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指挥决策问题的结构模型 | 第65-72页 |
4.2.1 作战任务(Mission) | 第66-67页 |
4.2.2 问题边界(Boundary) | 第67页 |
4.2.3 决策目标(Objective) | 第67-72页 |
4.3 作战方案与命令的结构模型 | 第72-74页 |
4.3.1 作战方案的结构模型 | 第72-73页 |
4.3.2 作战命令的结构模型 | 第73-74页 |
5 MSFOCS作战信息的战术处理模型 | 第74-86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作战态势的状态与演化模型 | 第74-76页 |
5.2.1 作战态势的状态模型 | 第75页 |
5.2.2 作战态势的演化模型 | 第75-76页 |
5.3 作战态势的威胁判断模型 | 第76-79页 |
5.3.1 威胁等级划分 | 第76页 |
5.3.2 威胁等级的判定指标 | 第76-78页 |
5.3.3 威胁等级的判定 | 第78-79页 |
5.4 作战知识获取模型 | 第79-86页 |
5.4.1 获取作战知识的必要性 | 第79-80页 |
5.4.2 作战知识的类型 | 第80-82页 |
5.4.3 作战信息理解的定义 | 第82-83页 |
5.4.4 作战信息理解的逻辑过程 | 第83-86页 |
6 MSFOCS在编队搜潜中的应用 | 第86-98页 |
6.1 引言 | 第86页 |
6.2 编队搜潜指挥决策问题 | 第86-88页 |
6.3 态势域问题 | 第88-93页 |
6.3.1 搜索区域的地理空间 | 第89-90页 |
6.3.2 搜索区域的可搜索性 | 第90-91页 |
6.3.3 被搜索目标 | 第91-93页 |
6.4 搜索域问题 | 第93-98页 |
6.4.1 基于MSFOCS的自适应搜索力配置模型(ADSE_MSFOCS) | 第94-95页 |
6.4.2 基于遗传算法(GA)的编队协同搜索样式多属性排序模型 | 第95-98页 |
7 结束语 | 第98-10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8-101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