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藤茶提取物对小鼠肥胖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8-11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33页
    1.1 肥胖的流行病现状及危害第12-13页
    1.2 肥胖的诊断指标和发病机理第13-22页
        1.2.1 诊断指标第13-14页
        1.2.2 肥胖的发病机理第14-20页
        1.2.3 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和酶第20-22页
    1.3 肥胖的预防与治疗第22-27页
        1.3.1 饮食干预与运动干预第23页
        1.3.2 药物干预与手术干预第23页
        1.3.3 中枢减肥药的作用机制第23-24页
        1.3.4 外周减肥药的作用机制第24-26页
        1.3.5 植物提取物在肥胖中的应用第26-27页
    1.4 藤茶在抗肥胖中的应用第27-30页
        1.4.1 藤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功能第28页
        1.4.2 二氢杨梅素的结构性质与功能第28-29页
        1.4.3 杨梅树皮素的结构性质与功能第29-30页
        1.4.4 藤茶黄酮类成分对小鼠肥胖的治疗作用第30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3页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植物提取物抗肥胖活性的筛选第33-42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2.2.1 细胞系、植物原料与试剂第34-35页
        2.2.2 筛选方法第35-36页
        2.2.3 统计方法第36页
    2.3 实验结果第36-40页
        2.3.1 初步筛选结果第36-39页
        2.3.2 活性确认实验结果第39-40页
    2.4 讨论第40-41页
    2.5 总结第41-42页
第三章 藤茶提取物对小鼠肥胖的预防作用第42-56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2-46页
        3.2.1 实验动物第42-44页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4-45页
        3.2.3 实验设计第45页
        3.2.4 组织取样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第45-46页
        3.2.5 统计方法第46页
    3.3 实验结果第46-52页
        3.3.1 藤茶提取物对实验小鼠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第46-47页
        3.3.2 藤茶提取物对实验小鼠肝脏及附睾脂肪重量的影响第47-49页
        3.3.3 藤茶提取物对实验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第49-52页
    3.4 讨论第52-55页
    3.5 总结第55-56页
第四章 藤茶提取物对小鼠肥胖的治疗作用第56-66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4.2.1 实验动物第56-57页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7页
        4.2.3 实验设计第57-58页
        4.2.4 组织取样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第58页
        4.2.5 统计方法第58页
    4.3 实验结果第58-63页
        4.3.1 藤茶提取物对肥胖模型小鼠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第58-60页
        4.3.2 藤茶提取物对肥胖模型小鼠肝脏及附睾脂肪重量的影响第60-61页
        4.3.3 藤茶提取物对肥胖模型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第61-63页
    4.4 讨论第63-65页
    4.5 总结第65-66页
第五章 藤茶提取物对肥胖预防以及治疗作用的机理初探第66-84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6-68页
        5.2.1 实验动物与组织第66页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66-67页
        5.2.3 相对基因表达量检测第67-68页
        5.2.4 统计方法第68页
    5.3 实验结果第68-78页
        5.3.1 藤茶提取物在预防实验中对小鼠各组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8-72页
        5.3.2 藤茶提取物在治疗实验中对小鼠各组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72-76页
        5.3.3 藤茶提取物对基因表达影响的总结第76-78页
    5.4 讨论第78-82页
    5.5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结论与创新点第84-86页
    结论第84-85页
    创新点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7页
致谢第97-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郊县社区老年人群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调查
下一篇:老年人群骨骼肌肌力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三大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