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1.1 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与应用 | 第11-15页 |
1.1.1 环境对玫烟色棒束孢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13页 |
1.1.1.1 温度 | 第11-12页 |
1.1.1.2 相对湿度 | 第12页 |
1.1.1.3 光照 | 第12页 |
1.1.1.4 营养条件 | 第12-13页 |
1.1.1.5 寄主与寄主植物 | 第13页 |
1.1.2 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 | 第13-15页 |
1.1.2.1 玫烟色棒束孢的侵染过程 | 第13-14页 |
1.1.2.2 玫烟色棒束孢与昆虫的互作 | 第14-15页 |
1.2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的防治 | 第15-16页 |
1.2.1 烟粉虱的危害与防治 | 第15-16页 |
1.2.2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的防治研究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若虫存活率的影响 | 第17-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主要试验仪器 | 第17页 |
2.1.2 试验对象 | 第17页 |
2.1.3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7页 |
2.1.4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 第17-18页 |
2.1.5 寄主植物芥蓝的栽培 | 第18页 |
2.1.6 供试昆虫烟粉虱的饲养 | 第18页 |
2.1.7 供试菌株及其分生孢子的培养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第 1、3、5 代若虫存活率的影响 | 第18页 |
2.2.2 玫烟色棒束孢野生菌、S22、Z-m T菌对烟粉虱若虫存活率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9-27页 |
2.3.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第 1、3、5 代若虫存活率的影响 | 第19-24页 |
2.3.2 玫烟色棒束孢野生菌、S22、Z-m T菌株对烟粉虱若虫存活率的影响 | 第24-27页 |
3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若虫体内 4 种酶活力的影响 | 第27-3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1.1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3.2.1 菌液的制备与处理 | 第27页 |
3.2.2 酶液制备 | 第27-28页 |
3.2.3 酶活力测定 | 第28-29页 |
3.2.3.1 酚氧化酶(PO)活力测定 | 第28页 |
3.2.3.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 | 第28页 |
3.2.3.3 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测定 | 第28页 |
3.2.3.4 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测定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3.3.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若虫体内酚氧化酶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2 玫烟色棒束孢侵染对烟粉虱若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3 玫烟色棒束孢侵染对烟粉虱若虫体内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4 玫烟色棒束孢侵染对烟粉虱若虫体内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生殖的影响 | 第33-5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4.1.1 主要试验仪器 | 第33页 |
4.1.2 试验对象 | 第33页 |
4.1.3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3页 |
4.1.4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 第3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4.2.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第 1、3、5 代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4.2.2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第 1、3、5 代成虫性比的影响 | 第34页 |
4.2.3 玫烟色棒束孢处理后的侵染症状及烟粉虱感菌率 | 第34页 |
4.2.4 玫烟色棒束孢野生菌、S22、Z-m T菌株对烟粉虱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第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4.3.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第 1、3、5 代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第34-40页 |
4.3.2 玫烟色棒束孢处理后的侵染症状及烟粉虱感菌情况 | 第40-46页 |
4.3.2.1 烟粉虱新羽化成虫卵巢感菌情况及培养结果 | 第40-43页 |
4.3.2.2 产卵成虫感菌情况及培养结果 | 第43-46页 |
4.3.3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第 1、3、5 代成虫性比的影响 | 第46页 |
4.3.4 玫烟色棒束孢野生菌、S22、Z-m T菌株对烟粉虱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第46-50页 |
5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生殖系统的影响 | 第50-62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5.1.1 主要试验仪器 | 第50页 |
5.1.2 主要试剂配方 | 第50页 |
5.1.3 试验对象 | 第5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5.2.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雌成虫卵巢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2 玫烟色棒束孢菌丝对烟粉虱脂肪体、卵巢的影响 | 第51页 |
5.2.3 玫烟色棒束孢毒素粗提物对烟粉虱脂肪体、卵巢的影响 | 第5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5.3.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成虫卵巢结构的影响 | 第51-57页 |
5.3.2 玫烟色棒束孢在烟粉虱脂肪体和卵巢中的增殖生长观察 | 第57-59页 |
5.3.2.1 玫烟色棒束孢菌丝侵染烟粉虱雌成虫的脂肪体 | 第57-58页 |
5.3.2.2 玫烟色棒束孢菌丝侵染烟粉虱雌成虫的卵黄蛋白 | 第58-59页 |
5.3.2.3 玫烟色棒束孢菌丝侵染烟粉虱雌成虫的卵子 | 第59页 |
5.3.3 玫烟色棒束孢毒素粗提物对烟粉虱雌成虫生殖组织的影响 | 第59-62页 |
5.3.3.1 玫烟色棒束孢毒素粗提物对脂肪体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3.2 玫烟色棒束孢毒素粗提物对卵子和卵黄蛋白的影响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2-66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1.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若虫存活率的影响 | 第62页 |
6.1.2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若虫体内4种酶活力的影响 | 第62页 |
6.1.3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成虫生殖的影响 | 第62-63页 |
6.1.4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生殖系统的影响 | 第63页 |
6.1.4.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卵巢结构的影响 | 第63页 |
6.1.4.2 玫烟色棒束孢菌丝和毒素粗提物对烟粉虱卵巢、脂肪体的破坏 | 第63页 |
6.2 讨论 | 第63-66页 |
6.2.1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第 1、3、5 代若虫和成虫的影响 | 第63-64页 |
6.2.2 玫烟色棒束孢S22、Z-m T菌对烟粉虱若虫和成虫的影响 | 第64页 |
6.2.3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若虫体内4种酶活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6.2.4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的生殖的影响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