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窄带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快速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自适应波束形成模型与基础理论 | 第19-30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课题背景与假设条件 | 第19-21页 |
2.2.1 课题背景 | 第19-20页 |
2.2.2 假设条件 | 第20-21页 |
2.3 自适应波束形成信号模型 | 第21-25页 |
2.3.1 窄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 第21-22页 |
2.3.2 阵列信号模型 | 第22-23页 |
2.3.3 阵列方向图与性能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2.4 传统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25-27页 |
2.4.1 采样协方差矩阵求逆算法 | 第25页 |
2.4.2 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25-26页 |
2.4.3 广义旁瓣相消器 | 第26-27页 |
2.5 自适应波束形成优化准则 | 第27-29页 |
2.5.1 最大信噪比准则 | 第27-28页 |
2.5.2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 第28页 |
2.5.3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准则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窄带快速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30-50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波束域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30-41页 |
3.2.1 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3.2.2 阵元域到波束域的变换 | 第31-32页 |
3.2.3 波束域MVDR算法 | 第32-33页 |
3.2.4 波束域GSC算法 | 第33-36页 |
3.2.5 仿真分析 | 第36-41页 |
3.3 波束域降秩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41-48页 |
3.3.1 子空间处理算法 | 第41-42页 |
3.3.2 波束域降秩处理方法 | 第42-44页 |
3.3.3 仿真分析 | 第44-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频域宽带恒定束宽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50-66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基本原理 | 第50-52页 |
4.3 空间重采样法 | 第52-56页 |
4.3.1 算法原理 | 第52-53页 |
4.3.2 仿真分析 | 第53-56页 |
4.4 基于FFT插值宽带波束形成算法 | 第56-59页 |
4.4.1 算法原理 | 第56-57页 |
4.4.2 仿真分析 | 第57-59页 |
4.5 宽带恒定束宽快速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59-65页 |
4.5.1 波束域处理方法 | 第59-61页 |
4.5.2 阵元域处理方法 | 第61页 |
4.5.3 仿真分析 | 第61-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基于多核DSP平台工程化实现 | 第66-79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多核DSP平台介绍 | 第66-70页 |
5.2.1 VPX平台介绍 | 第66-67页 |
5.2.2 多核DSP高速信号处理板卡 | 第67-69页 |
5.2.3 TMS320C6678 DSP芯片介绍 | 第69-70页 |
5.3 波束形成处理流程与算法设计 | 第70-76页 |
5.4 多核DSP实验结果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9-81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9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