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海洋生态补偿内涵、对象及方式 | 第16-24页 |
2.1 海洋生态补偿的内涵和特征 | 第16-17页 |
2.2 海洋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 | 第17-19页 |
2.3 海洋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 | 第19-21页 |
2.4 海洋生态补偿的流程 | 第21-24页 |
第3章 福建省海洋生态损失的现状 | 第24-32页 |
3.1 福建省海洋生态损失的现状 | 第24-29页 |
3.1.1 海洋水体环境污染严重 | 第24-27页 |
3.1.2 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与红树林资源破坏 | 第27页 |
3.1.3 海洋环境容量功能退化 | 第27-28页 |
3.1.4 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 | 第28页 |
3.1.5 海洋灾害发生 | 第28-29页 |
3.2 福建省海洋生态损失的成因 | 第29-32页 |
3.2.1 城镇化、港口和临港工业造成污染严重 | 第29-30页 |
3.2.2 沿海地区开发工程占用大量海洋面积 | 第30-31页 |
3.2.3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 第31页 |
3.2.4 海洋资源无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 第31-32页 |
第4章 福建省海洋生态补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2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3-34页 |
4.2 福建省海洋生态补偿评价 | 第34-42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4.2.2 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4.2.3 评价结果 | 第38-42页 |
第5章 福建省海洋生态补偿评价计量模型 | 第42-58页 |
5.1 海洋生态环境的价值 | 第42-43页 |
5.2 海洋生态补偿的标准 | 第43页 |
5.3 海洋生态损失评估方法 | 第43-49页 |
5.3.1 直接市场评估法 | 第44-47页 |
5.3.2 间接市场评估法 | 第47-48页 |
5.3.3 意愿调查评估法 | 第48-49页 |
5.4 海洋生态损失计量模型 | 第49-53页 |
5.4.1 海洋供给服务价值损失 | 第49-50页 |
5.4.2 海洋调节服务价值损失 | 第50-51页 |
5.4.3 海洋文化服务价值损失 | 第51-52页 |
5.4.4 海洋支持服务价值损失 | 第52-53页 |
5.5 以围头湾围填海项目为例的海洋生态补偿评价 | 第53-58页 |
5.5.1 围头湾围填海项目概况 | 第53-54页 |
5.5.2 围头湾围填海项目所致海洋生态损失 | 第54-56页 |
5.5.3 围头湾围填海工程生态补偿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