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主余震序列合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非弹性反应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SDOF体系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合成方法研究 | 第17-35页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2.2 真实主余震序列地震动记录的选择 | 第18-20页 |
2.2.1 地震动挑选原则 | 第18页 |
2.2.2 震级-距离关系 | 第18-19页 |
2.2.3 地震动时程 | 第19-20页 |
2.3 主余震序列地震动记录的合成方法 | 第20-24页 |
2.3.1 重复式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2.3.2 随机式合成方法 | 第21-22页 |
2.3.3 衰减式合成方法 | 第22-24页 |
2.4 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参数分析 | 第24-34页 |
2.4.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第24-27页 |
2.4.2 重要持时 | 第27-29页 |
2.4.3 卓越周期 | 第29-32页 |
2.4.4 谱加速度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的增量损伤研究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非线性SDOF体系的建模 | 第35-37页 |
3.3 结构损伤指标的选取 | 第37-38页 |
3.4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的损伤分析 | 第38-49页 |
3.4.1 位移反应与滞回曲线 | 第38-41页 |
3.4.2 基本模型的损伤分析 | 第41-44页 |
3.4.3 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4 主余震序列合成方法的影响 | 第45-48页 |
3.4.5 SDOF体系恢复力模型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的增量损伤分析 | 第49-54页 |
3.5.1 增量损伤指数的定义 | 第49页 |
3.5.2 强度折减系数对增量损伤的影响 | 第49-51页 |
3.5.3 主余震序列合成方法对增量损伤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4 SDOF体系恢复力模型对增量损伤的影响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研究 | 第55-9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合成 | 第55-57页 |
4.2.1 主震地震动的挑选 | 第55-56页 |
4.2.2 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合成 | 第56-57页 |
4.3 基于改进I-K恢复力模型的非线性SDOF体系 | 第57-65页 |
4.3.1 改进I-K恢复力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4.3.2 改进I-K恢复力模型的影响因素 | 第59-65页 |
4.4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的抗倒塌能力分析 | 第65-70页 |
4.4.1 主余震序列IDA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65-67页 |
4.4.2 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的定义 | 第67-69页 |
4.4.3 主震和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4.5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85页 |
4.5.1 SDOF体系恢复力模型的影响 | 第70-83页 |
4.5.2 近场和远场地震动的影响 | 第83-84页 |
4.5.3 主余震序列合成方法的影响 | 第84-85页 |
4.6 主余震序列对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的折减研究 | 第85-89页 |
4.6.1 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折减系数的定义 | 第85-86页 |
4.6.2 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折减系数的计算 | 第86-88页 |
4.6.3 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折减系数的预测 | 第88-8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