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8页 |
| 1.2.1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基本理论研究 | 第14页 |
| 1.2.2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评价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 1.2.3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6-18页 |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2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30页 |
| 2.1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理论 | 第22-24页 |
| 2.1.1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概念 | 第22-23页 |
| 2.1.2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分类 | 第23页 |
| 2.1.3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 第23-24页 |
| 2.2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模式 | 第24-28页 |
| 2.2.1 运营流程 | 第24-26页 |
| 2.2.2 盈利模式 | 第26-28页 |
| 2.3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理论 | 第28-30页 |
| 2.3.1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的内涵 | 第28页 |
| 2.3.2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的外延 | 第28-29页 |
| 2.3.3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的作用 | 第29-30页 |
| 3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43页 |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0-31页 |
| 3.1.1 目的性原则 | 第30页 |
| 3.1.2 可比性原则 | 第30页 |
| 3.1.3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 第30-31页 |
| 3.1.4 整体性原则 | 第31页 |
| 3.1.5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1页 |
| 3.2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4页 |
| 3.3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解释 | 第34-43页 |
| 3.3.1 平台功能指标的解释 | 第34-39页 |
| 3.3.2 服务效果指标的解释 | 第39-43页 |
| 4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指标的赋值与权重的确定 | 第43-57页 |
| 4.1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指标赋值方法与标准 | 第43-49页 |
| 4.1.1 网络观察法 | 第43-46页 |
| 4.1.2 调研法 | 第46-48页 |
| 4.1.3 网络搜索引擎法 | 第48-49页 |
| 4.2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6页 |
| 4.2.1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9-51页 |
| 4.2.2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 | 第51-56页 |
| 4.3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 5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57-67页 |
| 5.1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功效评价实证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 第57-58页 |
| 5.1.1 实证分析的目的 | 第57页 |
| 5.1.2 评价对象的选取 | 第57-58页 |
| 5.2 评价过程 | 第58-63页 |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 5.4 评价方法的分析与完善 | 第65-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附录 | 第73-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