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隔震技术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 | 第11-12页 |
1.2.2 摩擦摆隔震系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非对称结构隔震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1.3.1 非对称结构扭转破坏实例 | 第14-16页 |
1.3.2 平-扭耦联反应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三重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 第19-33页 |
2.1 三重摩擦摆支座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2.2 三重摩擦摆支座滞回模型 | 第20-24页 |
2.3 三重摩擦摆支座有限元分析 | 第24-28页 |
2.3.1 有限元整体建模 | 第24-26页 |
2.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2.4 SAP2000中三重摩擦摆支座单元介绍 | 第28-32页 |
2.4.1 Triple Friction Isolator连接单元模型 | 第29-30页 |
2.4.2 TFBP连接单元参数设置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三重摩擦摆隔震支座在凹凸不规则结构中的应用分析 | 第33-46页 |
3.1 平面不规则的判定 | 第33页 |
3.2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33-37页 |
3.2.1 模型分析时的基本假定 | 第34页 |
3.2.2 偏心结构的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3.2.3 隔震结构的动力方程 | 第35-36页 |
3.2.4 隔震结构地震下数值积分法 | 第36-37页 |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3.3.1 上部结构模型选取 | 第37-39页 |
3.3.2 隔震支座设计选择 | 第39-40页 |
3.4 计算分析 | 第40-45页 |
3.4.1 设置三重摩擦摆支座结构模态分析 | 第40-41页 |
3.4.2 双向地震能激励下结构反应 | 第41-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偏心三重摩擦摆隔震结构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46-66页 |
4.1 扭转不规则结构的判定 | 第46-47页 |
4.2 结构偏心率计算的基本概念 | 第47-48页 |
4.2.1 质心、刚心的计算原理 | 第47页 |
4.2.2 偏心率的计算 | 第47-48页 |
4.3 上部偏心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第48-52页 |
4.3.1 摩擦隔震偏心结构模型简介 | 第48-49页 |
4.3.2 上部结构的偏心布置方案 | 第49-52页 |
4.4 偏心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第52-64页 |
4.4.1 工况设置 | 第52页 |
4.4.2 偏心率对结构动力特性影响 | 第52-53页 |
4.4.3 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53-59页 |
4.4.4 位移反应分析 | 第59-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