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氢能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储氢技术分类 | 第12-14页 |
1.3 配位型氢化物储氢材料简介 | 第14-16页 |
1.3.1 氨基配位型氢化物 | 第14页 |
1.3.2 硼基配位型氢化物 | 第14-15页 |
1.3.3 铝基配位型氢化物 | 第15-16页 |
第二章 NaAlH_4储氢材料文献综述和本文研究思路 | 第16-25页 |
2.1 NaAlH_4储氢材料简介 | 第16页 |
2.2 NaAlH_4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2.2.1 湿化学法制备 | 第17页 |
2.2.2 干化学法制备 | 第17-18页 |
2.3 NaAlH_4储氢性能计算原理和改性方法 | 第18-21页 |
2.3.1 NaAlH_4反应焓计算原理 | 第18-19页 |
2.3.2 NaAlH_4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计算原理 | 第19-20页 |
2.3.3 NaAlH_4储氢性能改性方法 | 第20-21页 |
2.4 NaAlH_4掺杂改性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2.4.1 掺杂方法 | 第21-22页 |
2.4.2 干法掺杂研究进展 | 第22页 |
2.5 催化机理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5.1 TM-Al团簇表面催化机制 | 第22-23页 |
2.5.2 成核生长机制 | 第23页 |
2.6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3.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3.2 NaAlH_4的制备工艺 | 第26-27页 |
3.2.1 预处理工艺 | 第26-27页 |
3.2.2 干化学法机械振动球磨 | 第27页 |
3.3 样品的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7页 |
3.3.2 氢化/脱氢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3.3.3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烧结预处理对原位球磨合成TiAl_3-NaAlH_4储氨性能影响初探 | 第29-37页 |
4.1 样品制备 | 第30-3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4.2.1 样品的XRD测试 | 第31-33页 |
4.2.2 样品的脱氢和氢化动力学性能测试 | 第33-36页 |
4.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TiAl_3颗粒度和烧结温度对TiAl_3-NaAlH_4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7-52页 |
5.1 样品制备 | 第37-38页 |
5.2 723K烧结时TiAl_3颗粒度对TiAl_3-NaAlH_4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38-42页 |
5.2.1 样品的XRD测试 | 第38-40页 |
5.2.2 1 | 第40-42页 |
5.3 823K烧结时TiAl_3颗粒度对TiAl_3-NaAlH_4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5.3.1 样品的XRD测试 | 第42-43页 |
5.3.2 4 | 第43-45页 |
5.4 923K烧结时TiAl_3颗粒度对TiAl_3-NaAlH_4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5.4.1 样品的XRD测试 | 第45-47页 |
5.4.2 7 | 第47-48页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5.6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TiAl_3对NaAlH_4催化的机理函数推断及验证 | 第52-59页 |
6.1 计算方法 | 第52-53页 |
6.1.1 多重升温速率法 | 第53页 |
6.1.2 单个升温速率法 | 第53页 |
6.2 激活能计算 | 第53-55页 |
6.3 最概然机理函数推导 | 第55-56页 |
6.4 分解过程中Al晶粒度的计算 | 第56-5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7.1.1 烧结预处理对原位球磨合成TiAl_3-NaAlH_4储氢性能影响初探 | 第59页 |
7.1.2 TiAl_3颗粒度和烧结温度对TiAl_3-NaAlH_4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7.1.3 TiAl_3对NaAlH_4催化的机理函数推断及验证 | 第60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