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先秦两汉魏晋“雅”“怨”诗学之嬗变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前言第10-12页
一、先秦两汉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雅正诗学传统第12-43页
    (一) 儒家雅正诗学传统的形成及其核心内涵第12-26页
        1. 雅正诗学释名第12-17页
        2. “诗言志”:雅正诗学开始形成的标志和核心第17-20页
        3. 中和:雅正诗学的哲学内涵和审美理想第20-26页
    (二) “兴观群怨”与雅正诗学第26-30页
        1、诗可以兴第26-27页
        2、诗可以观第27页
        3、诗可以群第27-28页
        4、诗可以怨第28-30页
    (三) 礼乐文化与雅正诗学第30-38页
        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30-31页
        2. 礼与雅正诗学:“由礼则雅”第31-32页
        3. 乐与雅正诗学:“志意得广”与“尽美尽善”第32-35页
        4. “反情以和其志”——“志”、“情”关系的第一次探讨第35-36页
        5. 礼乐与雅正诗学:“五至”第36-38页
    (四) 雅正诗学的新发展第38-43页
        1. “温柔敦厚”说与雅正诗学之独立第38-39页
        2. 《毛诗序》与雅正诗学的新发展:政教化、公共化第39-43页
二、先秦两汉以《楚辞》为代表的怨愤诗学传统第43-55页
    (一) 以《楚辞》为代表的怨愤诗学传统之形成第43-49页
        1. 忠君爱国:怨愤诗学的思想根源第44页
        2. 独立不迁的高尚人格:怨愤诗学的人格根源第44-47页
        3. 楚文化与怨愤诗学的文化渊源第47-49页
    (二) 怨愤诗学之内涵与主题第49-55页
        1. “发愤抒情”:怨愤诗学的核心内涵第49-52页
        2. “贤人失志”与怨愤之“事”:私人化情感的表达第52-54页
        3. “上以讽谏,下以自慰”的模式:“志”与“情”的平衡第54-55页
三、“志”与“情”在两汉时期之嬗变第55-89页
    (一) “志”的嬗变与“事”的转变第55-71页
        1. 讽谏:汉代文士政治活动的中心与汉大赋的主题第56-57页
        2. “志”与“事”的矛盾和协调第57-67页
        3. 由“奢俭”、“法度”到“王道”第67-71页
    (二) “情”的嬗变与由“情”及“志”——“情”、“志”以骚、赋为载体的双向互动第71-89页
        1. 以骚抒情与自我慰藉第71-76页
        2. 纪行以抒情:事、景、情的渐融第76-79页
        3. “慰志”与“显志”:“志”变“情”显第79-86页
        4. 小结:“志”之变化与“抒情、自慰”第86-89页
四、“志”“情”融合第89-118页
    (一) “觉醒”与“自觉”第89-92页
        1. “天下”精神的重新觉醒第89-91页
        2. 士人之“自觉”第91-92页
    (二) 诗歌由“志”及“情”的转变脉络:言志—感物—感事—缘情第92-94页
        1. 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第92-94页
        2. “事”的再次转变:由“天子生活、国家大事”到“个人功业、社会疾苦”第94页
    (三) “感事”、“抒情”、“见志”与个人“真”志情的表达第94-99页
        1. 东汉文人诗:“感事”、“抒情”与“见志”第94-96页
        2. 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到“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第96-97页
        3. 《古诗十九首》:个人“真”志情的表达和景事情的融合第97-99页
    (四) 从“情兼雅怨”到“诗缘情”:“志”“情”融合的完成第99-118页
        1. “情”的突出与丰富和“文士之志”的确立第99-106页
        2. “情兼雅怨”:“志”、“情”的真正融合第106-110页
        3. 从“情兼雅怨”到“诗缘情”第110-116页
        4. 小结:“公共化”与“私人化”的交流与互渗第116-118页
结语 诗骚传统的形成第118-119页
主要引用书目与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7-128页
后记第128-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大歹水库除险加固设计
下一篇:CYP3A5和VEGFR3基因多态性对舒尼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