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蜂蜜中有机活性组分检测的色谱方法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蜂蜜的有机活性组分概述第13-15页
        1.1.1 蜂蜜的生物学功能第13-14页
        1.1.2 蜂蜜中有机活性组分的作用第14-15页
    1.2 毛细管电泳概况第15-19页
        1.2.1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及设备第15-16页
        1.2.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第16页
        1.2.4 毛细管电泳在蜂蜜品质鉴定中的应用第16-19页
    1.3 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化学联用技术第19-20页
        1.3.1 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化学联用的概述第19-20页
        1.3.2 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化学联用的应用第20页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1.5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毛细管区电泳快速分离和测定蜂蜜样品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第23-33页
    2.1 前言第23-24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4-25页
        2.2.1 主要试剂第24页
        2.2.2 仪器第24-25页
    2.3 试验方法第25-26页
        2.3.1 标准溶液和实际样品的制备第25-26页
        2.3.2 电泳条件第26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2.4.1 分离条件的优化第26页
        2.4.2 溶液pH值对分离的影响第26-27页
        2.4.3 运行缓冲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第27-28页
        2.4.4 电压对分离的影响第28-29页
        2.4.5 温度对分离的影响第29页
        2.4.6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第29-30页
        2.4.7 蜂蜜样品的含量测定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在线场放大进样技术:一种使用高性能毛细管电泳确定河南省蜂蜜中有机酸含量的新方法第33-45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4-35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34-35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35页
    3.3 试验方法第35-36页
        3.3.1 CE的条件第35页
        3.3.2 FASI-CE的条件第35-36页
        3.3.3 实际样品的制备第36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6-43页
        3.4.1 FASI的优化条件第36页
        3.4.2 pH值的影响第36-37页
        3.4.3 缓冲溶液浓度的影响第37-38页
        3.4.4 CTAB的影响第38-39页
        3.4.5 水柱长度的影响第39页
        3.4.6 电压和进样时间的影响第39-41页
        3.4.7 FASI-CE和CE的比较第41-42页
        3.4.8 实际样品的分析第42-43页
        3.4.9 蜂蜜实际样品的回收率第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响应曲面优化-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检测蜂蜜中的几种水溶性维生素第45-55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45-46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45-46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46页
    4.3 试验方法第46-47页
        4.3.1 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的制备第46页
        4.3.2 高效毛细管电泳条件第46页
        4.3.3 CE分离条件的响应面试验设计第46-47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4.4.1 Box-Behnken设计与结果第47-48页
        4.4.2 二次回归模型建立与方差分析第48-50页
        4.4.3 出峰最晚物质的保留时间和最大分离度的响应曲面分析第50-51页
        4.4.4 最佳条件确定及验证第51-52页
        4.4.5 精密度实验第52页
    4.5 蜂蜜样品中水溶性维生素的分离与定量分析第52-53页
        4.5.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2页
        4.5.2 蜂蜜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毛细管电泳分离与定量分析第52-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法测定蜂蜜中的维生素C第55-71页
    5.1 前言第55-56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6-57页
        5.2.1 仪器和试剂第56-57页
    5.3 试验方法第57-59页
        5.3.1 玻碳电极的清洗第57页
        5.3.2 玻碳电极的活化处理第57页
        5.3.3 玻碳电极对多巴胺和维生素C的电化学响应实验第57页
        5.3.4 维生素C标准溶液第57-58页
        5.3.5 多巴胺标准溶液第58页
        5.3.6 维C银翘片前处理第58页
        5.3.7 盐酸溶液的稀释第58页
        5.3.8 固相萃取柱的预处理第58页
        5.3.9 蜂蜜样品预处理第58-59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59-69页
        5.4.1 多巴胺和维生素C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第59-61页
        5.4.2 玻碳电极对多巴胺和维生素C的选择性第61页
        5.4.3 工作电位选择第61页
        5.4.4 色谱条件的优化选择第61-64页
        5.4.5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第64-65页
        5.4.6 精密度第65-66页
        5.4.7 实际样品及回收率的测定第66-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化学联用检测并分析蜂蜜中的3种有机酸活性化合物第71-85页
    6.1 引言第71页
    6.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71-72页
    6.3 试验方法第72页
        6.3.1 色谱条件第72页
        6.3.2 标准溶液的制备第72页
        6.3.3 样品制备第72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72-83页
        6.4.1 样品制备优化第72-73页
        6.4.2 玻碳电极对三种有机酸混合物的选择性第73页
        6.4.3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73-77页
        6.4.4 方法验证第77-83页
    6.5 结论第83-85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85-87页
    7.1 总结第85-86页
    7.2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9页
致谢第99-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新生儿气管导管生物膜菌群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君迁子种子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