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生物法合成纳米粒子的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1.1 植物生物合成纳米粒子 | 第15-17页 |
1.1.2 细菌生物合成纳米粒子 | 第17-19页 |
1.1.3 真菌生物合成纳米粒子 | 第19-25页 |
1.2 纳米粒子的应用简述 | 第25-31页 |
1.2.1 银纳米粒子的应用 | 第26-29页 |
1.2.2 金纳米粒子的应用 | 第29-31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1.3.1 目的意义 | 第31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真菌的分离及具有纳米粒子生物合成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32-42页 |
2.1 材料 | 第32-33页 |
2.1.1 土壤材料和植物材料 | 第3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2.2 方法 | 第33-36页 |
2.2.1 土壤真菌的分离 | 第33-34页 |
2.2.2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34页 |
2.2.3 具有纳米粒子生物合成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34-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2.3.1 土壤真菌和植物内生真菌分离结果 | 第36-38页 |
2.3.2 具有纳米粒子生物合成活性的菌株 | 第38-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菌株S6-6 介导纳米银的生物合成及其抗真菌研究 | 第42-64页 |
3.1 材料 | 第42-44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42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3.2 方法 | 第44-49页 |
3.2.1 菌株S6-6 的鉴定 | 第44页 |
3.2.2 纳米银的生物合成 | 第44-45页 |
3.2.3 生物合成纳米银的条件优化 | 第45页 |
3.2.4 纳米银的表征 | 第45页 |
3.2.5 纳米银的抗真菌研究 | 第45-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3页 |
3.3.1 菌株S6-6 的鉴定 | 第49-51页 |
3.3.2 纳米银的生物合成 | 第51-52页 |
3.3.3 生物合成纳米银的条件优化 | 第52-55页 |
3.3.4 纳米银的表征 | 第55-57页 |
3.3.5 微量稀释法分析纳米银的抗真菌活性 | 第57-59页 |
3.3.6 纳米银与抗真菌药物联合作用于白假丝酵母和烟曲霉 | 第59页 |
3.3.7 纳米银作用于白假丝酵母和烟曲霉,对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9-63页 |
3.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菌株HB-8 介导纳米银和金的生物合成及纳米金在HCG检测试纸条的应用 | 第64-98页 |
4.1 材料 | 第64-67页 |
4.1.1 实验菌株 | 第64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64-66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66-67页 |
4.2 方法 | 第67-75页 |
4.2.1 菌株HB-8 的鉴定 | 第67页 |
4.2.2 纳米银和金的生物合成 | 第67-68页 |
4.2.3 生物合成纳米银和金的条件优化 | 第68页 |
4.2.4 纳米银和金的表征 | 第68-69页 |
4.2.5 纳米金在HCG检测试纸条的应用 | 第69-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95页 |
4.3.1 菌株HB-8 的鉴定 | 第75-76页 |
4.3.2 纳米银和金的生物合成 | 第76-79页 |
4.3.3 生物合成纳米银和金的条件优化 | 第79-83页 |
4.3.4 纳米银和金的粒度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83-84页 |
4.3.5 纳米银和金的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观察 | 第84-85页 |
4.3.6 金标抗体制备的最佳pH | 第85-86页 |
4.3.7 金标抗体制备的最小结合蛋白量 | 第86-87页 |
4.3.8 样品垫处理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确定 | 第87-88页 |
4.3.9 样品垫处理液中稳定剂浓度的确定 | 第88-89页 |
4.3.10 醋酸纤维膜上抗体蛋白的固定 | 第89-90页 |
4.3.11 试纸条的灵敏度测试结果 | 第90-92页 |
4.3.12 试纸条的特异性测试结果 | 第92页 |
4.3.13 试纸条重复性测试结果 | 第92-93页 |
4.3.14 试纸条稳定性测试结果 | 第93-94页 |
4.3.15 试纸条HOOK效应测试结果 | 第94-95页 |
4.4 小结 | 第95-9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