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引言 | 第9页 |
1.1 水煤浆技术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1.1 发展水煤浆技术的意义 | 第9-11页 |
1.1.2 国内外水煤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3 水煤浆主要性能指标 | 第12页 |
1.1.4 水煤浆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1.2 生物质能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生物质能定义 | 第13页 |
1.2.2 生物质能特点及优势 | 第13-14页 |
1.2.3 生物质能研究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 生物质与煤结合应用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制备可燃气体 | 第16页 |
1.3.2 生物质与煤共燃烧 | 第16-17页 |
1.3.3 生物质水煤浆技术 | 第17-18页 |
1.4 无烟煤资源概况 | 第18-19页 |
1.5 白酒酒糟利用概况 | 第19-20页 |
1.6 本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6.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总述 | 第21-26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酒糟煤浆制备流程 | 第22-23页 |
2.2.2 酒糟煤浆成浆性能表征 | 第23-24页 |
2.2.3 酒糟改性方法 | 第24页 |
2.2.4 热重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2.5 发热量测定 | 第24-25页 |
2.2.6 Zeta电位测定 | 第25页 |
2.2.7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第25页 |
2.2.8 扫描电镜/表面能谱分析 | 第25页 |
2.2.9 XRD分析 | 第25页 |
2.2.10 灰成分测定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酒糟煤浆成浆特性研究 | 第26-36页 |
3.1 酒糟掺混量对水煤浆表观黏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 添加剂对表观黏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1 分散剂种类影响 | 第27页 |
3.2.2 分散剂添加量影响 | 第27-28页 |
3.3 酒糟煤浆浓度对表观黏度的影响 | 第28页 |
3.4 酒糟煤浆的流变特性 | 第28-30页 |
3.5 酒糟煤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 第30-32页 |
3.6 酒糟煤浆成浆微观机理探讨 | 第32-35页 |
3.6.1 煤与酒糟分子官能团对成浆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6.2 微观孔隙结构及元素组成对成浆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6.3 酒糟掺混比例对水煤浆Zeta电位的影响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改性酒糟对酒糟煤浆成浆性能影响研究 | 第36-46页 |
4.1 酒糟煤浆难成浆原因分析 | 第36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4.2.1 浸油法改性 | 第36-39页 |
4.2.2 化学方法改性 | 第39-42页 |
4.2.3 化学方法改性机理探讨 | 第42-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酒糟煤浆燃烧特性及燃烧动力学研究 | 第46-62页 |
5.1 燃烧性能的表征 | 第46-48页 |
5.1.1 燃烧特性表征参数 | 第46-47页 |
5.1.2 着火特性 | 第47页 |
5.1.3 可燃性指数 | 第47-48页 |
5.1.4 综合燃烧特性指数 | 第48页 |
5.1.5 燃尽特性指数 | 第48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5.2.1 燃烧特性曲线分析 | 第48-50页 |
5.2.2 着火特性 | 第50-51页 |
5.2.3 燃烧特性 | 第51-52页 |
5.2.4 燃尽特性 | 第52-53页 |
5.3 燃烧动力学分析 | 第53-56页 |
5.4 酒糟微观结构及组成对酒糟煤浆燃烧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5.5 酒糟煤浆灰成分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图版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