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内经论文

《黄帝内经》分类思维及其形成研究

中文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2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1.2 《内经》分类思维的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1 对《内经》“类”概念的研究第18-20页
        1.2.2 《内经》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认知来源第20-21页
        1.2.3 《内经》分类方式的思维特点及其中西差异第21-23页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结构第23-25页
        1.3.1 研究方法第23页
        1.3.2 本文结构第23-25页
第二章 《内经》的分类认知概述第25-94页
    2.1 天地第25-37页
        2.1.1 天地之分第25-26页
        2.1.2 时空之分第26-32页
        2.1.3 气之分度第32-36页
        2.1.4 万物之分第36-37页
    2.2 人第37-57页
        2.2.1 人的创生第37-39页
        2.2.2 人的分类第39-45页
        2.2.3 人体划分第45-57页
    2.3 人体之疾第57-92页
        2.3.1 病因之分第57-60页
        2.3.2 病机之分第60-65页
        2.3.3 病传之分第65-67页
        2.3.4 疾病整体分类第67-74页
        2.3.5 疾病诊断分类第74-82页
        2.3.6 疾病治疗分类第82-92页
    2.4 小结第92-94页
第三章 《内经》分类方法剖析第94-104页
    3.1 量化分类法第94-99页
        3.1.1 阴阳分类第94-97页
        3.1.2 五行分类第97-98页
        3.1.3 三才分类第98-99页
    3.2 质化分类法第99-102页
        3.2.1 邪正分类第99-100页
        3.2.2 逆从分类第100-102页
        3.2.3 标本分类第102页
    3.3 小结第102-104页
第四章 《内经》分类思维的发生学诠释第104-155页
    4.1 一条重要的线索:早期阴阳家第104-106页
    4.2 阴阳二分的来源第106-125页
        4.2.1 神话期:阴阳概念的产生与绝地天通第106-111页
        4.2.2 过渡期:阴阳概念的演变与天地相应第111-115页
        4.2.3 超越期:阴阳四时合流与天地气通第115-120页
        4.2.4 “阴阳”分类思想在《内经》中的承续第120-124页
        4.2.5 小结第124-125页
    4.3 五行分类的来源第125-149页
        4.3.1 神话期:早期的五行与神秘的数字第126-133页
        4.3.2 过渡期:五行认识的发展与“尚五”之风第133-139页
        4.3.3 超越期:五行与五方四时的结合第139-144页
        4.3.4 “五行”分类思想在《内经》中的承续第144-148页
        4.3.5 小结第148-149页
    4.4 邪正分类的来源第149-155页
        4.4.1 以往对灾异现象的经验总结第149-151页
        4.4.2 时气邪正对于人体的影响第151-152页
        4.4.3 邪正分类思想在《内经》中的承续第152-154页
        4.4.4 小结第154-155页
第五章 《内经》分类思维的原型意象第155-179页
    5.1 “生”的意象第155-162页
        5.1.1 农业实践的启示第155-158页
        5.1.2 “生”的意象对于《内经》的影响第158-162页
        5.1.3 小结第162页
    5.2 “风”的意象第162-171页
        5.2.1 “风”的观念第162-165页
        5.2.2 “风占”的思想及方法第165-168页
        5.2.3 《内经》“风占”的思维结构第168-170页
        5.2.4 小结第170-171页
    5.3 “水”的意象第171-179页
        5.3.1 “水”的意象来源第171-173页
        5.3.2 “水”意象下的中医人体血气经脉构想第173-177页
        5.3.3 隐喻类比的论证效力第177-178页
        5.3.4 小结第178-179页
第六章 《内经》分类思维的主要特点及中西比较第179-192页
    6.1 《内经》分类体系的思维特点第179-185页
        6.1.1 《内经》类分的对象——以时空为参照背景的气化过程第179-181页
        6.1.2 类的圜道统分与盛衰关系第181-182页
        6.1.3 类分的层次性及多因素组合第182-184页
        6.1.4 类所指涉的感性意义关联的现象世界第184-185页
    6.2 中西分类方法及特点之比较第185-192页
        6.2.1 中西分类方式的主要差异第186-187页
        6.2.2 形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因素第187-192页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第192-198页
    7.1 文章内容总结第192-194页
    7.2 需要讨论的问题第194-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03页
致谢第203-204页
个人简历第204-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肃习用药材黄管秦艽质量评价及其有效物质治疗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手术缝合线—软组织界面摩擦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