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焦虑症的发病机制 | 第12-15页 |
1.1 神经递质假说 | 第12-14页 |
1.2 内分泌系统假说 | 第14页 |
1.3 免疫系统假说 | 第14-15页 |
2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 | 第15页 |
2.1 苯二氮卓类药物(BZD) | 第15页 |
2.2 丁螺环酮(Buspirone) | 第15页 |
2.3 三环抗抑郁类药物(TCA) | 第15页 |
2.4 选择性5-HT再摄抑制剂(SSRI) | 第15页 |
3 焦虑行为模型 | 第15-16页 |
3.1 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maze)模型 | 第15页 |
3.2 洞板(Hole-board)模型 | 第15-16页 |
3.3 旷场(Open field)模型 | 第16页 |
3.4 明暗箱(Light-Dark box)模型 | 第16页 |
3.5 饮水冲突(Vogel conflict)模型 | 第16页 |
4 天然小分子酚抗焦虑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4.1 菲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4.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7-20页 |
4.3 苯丙素类化合物 | 第20-22页 |
4.4 其他小分子酚类化合物 | 第22-24页 |
5 天然小分子酚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5.1 γ-氨基丁酸能神经系统 | 第24页 |
5.2 5-HT能神经系统 | 第24-25页 |
5.3 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6-29页 |
1 立项依据 | 第26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4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天然小分子酚的抗焦虑作用研究(一) | 第29-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29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29-31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2 结果 | 第33-39页 |
2.1 苔黑酚(OM)及苔黑酚葡萄糖苷(OG)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EPM)实验 | 第33-35页 |
2.2 OM及OG的小鼠洞板实验 | 第35-36页 |
2.3 OM及OG的小鼠自发活动实验 | 第36-38页 |
2.4 OM及OG的小鼠脑部定性检测 | 第38-3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天然小分子酚的抗焦虑作用研究(二) | 第4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41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 | 第42-52页 |
2.1 丁香酚的小鼠EPM实验 | 第42-44页 |
2.2 阿魏酸的小鼠EPM实验 | 第44-45页 |
2.3 咖啡酸的小鼠EPM实验 | 第45-47页 |
2.4 香草醛的小鼠EPM实验 | 第47-48页 |
2.5 原儿茶醛的小鼠EPM实验 | 第48-50页 |
2.6 麝香草酚的小鼠EPM实验 | 第50-51页 |
2.7 间苯三酚的小鼠EPM实验 | 第51-5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天然小分子酚抗焦虑作用的构效关系初探 | 第54-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54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2 结果 | 第55-64页 |
2.1 苯环对天然小分子酚抗焦虑作用的影响 | 第55-57页 |
2.2 酚羟基对天然小分子酚抗焦虑作用的影响 | 第57-6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