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 第10-15页 |
1.3.1 建筑综合体 | 第10-11页 |
1.3.2 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 | 第11-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6-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特点解读 | 第20-28页 |
2.1 功能复合聚集 | 第20-22页 |
2.1.1 科研功能 | 第20页 |
2.1.2 教学功能 | 第20-21页 |
2.1.3 校内服务功能 | 第21页 |
2.1.4 社会服务功能 | 第21-22页 |
2.2 空间系统完整 | 第22-23页 |
2.2.1 核心——教学科研空间 | 第22页 |
2.2.2 配套——公共功能空间 | 第22页 |
2.2.3 支持——设备交通空间 | 第22页 |
2.2.4 衍生——开放共享空间 | 第22-23页 |
2.3 行为多样复杂 | 第23-26页 |
2.3.1 教师行为 | 第23页 |
2.3.2 研究生行为 | 第23-24页 |
2.3.3 本科生行为 | 第24-25页 |
2.3.4 外来人员行为 | 第25页 |
2.3.5 行为互动性与复合性 | 第25-26页 |
2.4 特征影响显著 | 第26-27页 |
2.4.1 空间特征 | 第26页 |
2.4.3 外在影响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设计方法 | 第28-55页 |
3.1 设计目标 | 第28-29页 |
3.1.1 适应校园环境 | 第28页 |
3.1.2 构建高效空间 | 第28-29页 |
3.1.3 提升经济效益 | 第29页 |
3.2 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3.2.1 整体性 | 第29页 |
3.2.2 层次性 | 第29-30页 |
3.2.3 动态性 | 第30页 |
3.3 总体设计 | 第30-36页 |
3.3.1 融入校园环境 | 第31-32页 |
3.3.2 对接校园流线 | 第32-33页 |
3.3.3 优化校园功能 | 第33-34页 |
3.3.4 集约利用土地 | 第34-35页 |
3.3.5 规整建筑形体 | 第35-36页 |
3.4 空间设计 | 第36-51页 |
3.4.1 功能组织 | 第37-40页 |
3.4.2 科研空间设计 | 第40-44页 |
3.4.3 教学空间设计 | 第44-45页 |
3.4.4 设备交通空间设计 | 第45-46页 |
3.4.5 开放共享空间设计 | 第46-51页 |
3.5 立面设计 | 第51-54页 |
3.5.1 运用适宜节能技术 | 第51页 |
3.5.2 选择集约高效材料 | 第51-52页 |
3.5.3 表达外在整体形象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设计实践——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大厦 | 第55-64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55-57页 |
4.1.1 设计内容 | 第55-56页 |
4.1.2 设计依据 | 第56-57页 |
4.2 前期分析 | 第57-59页 |
4.2.1 场地环境分析 | 第57-58页 |
4.2.2 体形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4.3 设计理念生成 | 第59页 |
4.4 总体设计 | 第59-60页 |
4.4.1 景观对应 | 第59页 |
4.4.2 交通组织 | 第59-60页 |
4.4.3 体形设计 | 第60页 |
4.5 空间设计 | 第60-63页 |
4.5.1 功能组织 | 第60-61页 |
4.5.2 科研空间设计 | 第61-62页 |
4.5.3 开放共享空间设计 | 第62-63页 |
4.6 立面设计 | 第63页 |
4.6.1 适宜节能技术的运用 | 第63页 |
4.6.2 建筑形象的表达 | 第63页 |
4.7 设计总结 | 第6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大厦项目图纸 | 第74-88页 |